“故國任丘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國任丘墟”全詩
一身隨變化,故國任丘墟。
簇簇花如血。
聲聲怨不枯。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杜鵑》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杜鵑》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舜民。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飛伏終難見,
杜鵑飛翔時常隱藏,
空摶似老烏。
只見黑烏在空中盤旋,
一身隨變化,
杜鵑的行蹤時常變幻,
故國任丘墟。
在故鄉已成一片廢墟。
簇簇花如血。
簇簇鮮花鮮艷如鮮血。
聲聲怨不枯。
杜鵑的聲音充滿了無盡的怨恨。
春山情更好,
春天的山景更加美好,
何必夜相呼。
何必在夜晚彼此呼喚。
詩意:
《杜鵑》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杜鵑的形象和表達作者的情感,傳達了一種離鄉別井、思鄉之情。杜鵑是一種喜歡棲息在山野間的鳥類,但它的行蹤卻常常難以捉摸,宛如老烏鴉一般不易被人所見。詩中作者通過杜鵑的形象,抒發了自己離鄉遠去的苦楚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描述了故鄉已經變成廢墟,但仍然有鮮花盛開,花的鮮艷如同鮮血,杜鵑的聲音充滿了無盡的怨恨。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對春天的山景表達了美好的向往,認為春山的景色更加宜人,因此詩中提出了一個反問:何必在夜晚相互呼喚呢?
賞析:
《杜鵑》這首詩詞以杜鵑鳥為象征,通過描述杜鵑的行蹤和聲音,抒發了作者離鄉之苦和對故鄉的思念。詩中的意象豐富,通過鮮花如血和杜鵑聲聲怨不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厚意和對離鄉生活的痛苦體驗。同時,詩人對春天的山景的贊美和向往,展現了他對自然美的敏銳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作者的情感通過形象的描寫巧妙地表達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濃郁的離情別緒和向往鄉土的情感色彩。
“故國任丘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juān
杜鵑
fēi fú zhōng nán jiàn, kōng tuán shì lǎo wū.
飛伏終難見,空摶似老烏。
yī shēn suí biàn huà, gù guó rén qiū xū.
一身隨變化,故國任丘墟。
cù cù huā rú xuè.
簇簇花如血。
shēng shēng yuàn bù kū.
聲聲怨不枯。
chūn shān qíng gèng hǎo, hé bì yè xiāng hū.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故國任丘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