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絕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倚天絕壁”出自宋代韓元吉的《霜天曉角 題采石蛾眉亭》,
詩句共4個字,詩句拼音為:yǐ tiān jué bì,詩句平仄:仄平平仄。
“倚天絕壁”全詩
《霜天曉角 題采石蛾眉亭》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
試問謫仙何處?
青山外,遠煙碧。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
試問謫仙何處?
青山外,遠煙碧。
作者簡介(韓元吉)
韓元吉(1118~1187),南宋詞人。字無咎,號南澗。漢族,開封雍邱(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韓元吉詞多抒發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賀新郎〕"病起情懷惡"等。著有《澗泉集》、《澗泉日記》、《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存詞80余首。
【注釋】:
據陸游《京口唱和序》云 :“隆興二年閏十一月壬申,許昌韓無咎以新番陽(今江西波陽)守來省太夫人于閏(潤州 ,鎮江)。方是時 ,予為通判郡事,與無咎別蓋逾年矣。相與道舊故部,問朋儔,覽觀江山,舉酒相屬甚樂 。”此詞可能是元吉在赴鎮江途中經采石時作 。(他在鎮江留六十日,次年正月即以考功郎征赴臨安,故離鎮江后不便再有采石之行。)《宋史·孝宗本紀 》載,隆興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動,醞釀向金求和。這就是作此詞的政治背景。
詞的上片,采用于動寫靜手法 。作者隨步換形,邊走邊看 。起句“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氣勢不凡。先是見采石磯矗立前方,作者抬頭仰視,只覺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實際上,采石磯最高處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橫空而來和截江而立,方顯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頂的蛾眉亭后,低頭俯瞰,又是另一幅圖景。只覺懸崖千尺,直逼江渚。這開頭兩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偉壯麗,極富立體感。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作者騁目四望,由近及遠,又見東、西梁山(亦名天門山)似兩彎蛾眉,橫亙西南天際 。《安徽通志》載 :“蛾眉亭在當涂縣北二十里,據牛渚絕壁。前直二梁山,夾江對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聯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 。其實,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觀感受加于客觀物體之上。
作者究竟恨什么呢?
韓元吉一貫主張北伐抗金,恢復中原故土,但反對輕舉冒進。他愁的是金兵進逼,南宋當局抵抗不力,東南即將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復 。“幾時極”三字,把這愁恨之情擴大加深,用時間的無窮不盡,狀心事的浩茫廣漠。
如果上片是由景生情 ,那么下片則又融情入景。
“暮潮風正急 ,酒闌聞塞笛。”暮,點明時間;兼渲染心情的暗淡。又正值風起潮涌,風鼓潮勢,潮助風波,急驟非常。作者雖未明言這些景象所喻為何,但人們從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酒闌,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笛,軍中樂器。當此邊聲四起之時,作者在沉思什么呢?
“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 。李白曾為采石磯寫下過著名詩篇,在人民口頭還流 傳著許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騎鯨等 :更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懷著“濟蒼生”和“安計稷”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像東晉謝安那樣“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但他壯志難酬 ,最后病死在當涂,葬于青山之上 ,至此已數百年;而今但見青山之外,遠空煙嵐縹碧而已。韓元吉雖然身任官職 ,但在當時投降派得勢掌權的情況下,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者從虛無縹渺的遠煙中,已能充分領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此詞含意深長 。它以景語發端,又以景語結尾;中間頻用情語作穿插。但無論是景語或情語,都饒有興致。并且此詞雖名為題詠山水之作,但顯然寓有作者對時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對祖國河山和歷史的無限熱愛。向來被認作是詠采石磯的名篇。怪不得元代吳師道認為:在題詠采石蛾眉亭的詞作中,沒有一篇能趕得上這首詞 。(參閱唐圭璋《詞話叢編·吳禮部詞話》)此詞收在韓元吉的詞集中。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錄此篇,署為劉仙倫作,不知何據。但就風格而言,此詞確與韓元吉他詞近似;而不像是以學辛詞著稱的劉仙倫的作品。
據陸游《京口唱和序》云 :“隆興二年閏十一月壬申,許昌韓無咎以新番陽(今江西波陽)守來省太夫人于閏(潤州 ,鎮江)。方是時 ,予為通判郡事,與無咎別蓋逾年矣。相與道舊故部,問朋儔,覽觀江山,舉酒相屬甚樂 。”此詞可能是元吉在赴鎮江途中經采石時作 。(他在鎮江留六十日,次年正月即以考功郎征赴臨安,故離鎮江后不便再有采石之行。)《宋史·孝宗本紀 》載,隆興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動,醞釀向金求和。這就是作此詞的政治背景。
詞的上片,采用于動寫靜手法 。作者隨步換形,邊走邊看 。起句“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氣勢不凡。先是見采石磯矗立前方,作者抬頭仰視,只覺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實際上,采石磯最高處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橫空而來和截江而立,方顯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頂的蛾眉亭后,低頭俯瞰,又是另一幅圖景。只覺懸崖千尺,直逼江渚。這開頭兩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偉壯麗,極富立體感。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作者騁目四望,由近及遠,又見東、西梁山(亦名天門山)似兩彎蛾眉,橫亙西南天際 。《安徽通志》載 :“蛾眉亭在當涂縣北二十里,據牛渚絕壁。前直二梁山,夾江對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聯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 。其實,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觀感受加于客觀物體之上。
作者究竟恨什么呢?
韓元吉一貫主張北伐抗金,恢復中原故土,但反對輕舉冒進。他愁的是金兵進逼,南宋當局抵抗不力,東南即將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復 。“幾時極”三字,把這愁恨之情擴大加深,用時間的無窮不盡,狀心事的浩茫廣漠。
如果上片是由景生情 ,那么下片則又融情入景。
“暮潮風正急 ,酒闌聞塞笛。”暮,點明時間;兼渲染心情的暗淡。又正值風起潮涌,風鼓潮勢,潮助風波,急驟非常。作者雖未明言這些景象所喻為何,但人們從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酒闌,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笛,軍中樂器。當此邊聲四起之時,作者在沉思什么呢?
“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 。李白曾為采石磯寫下過著名詩篇,在人民口頭還流 傳著許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騎鯨等 :更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懷著“濟蒼生”和“安計稷”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像東晉謝安那樣“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但他壯志難酬 ,最后病死在當涂,葬于青山之上 ,至此已數百年;而今但見青山之外,遠空煙嵐縹碧而已。韓元吉雖然身任官職 ,但在當時投降派得勢掌權的情況下,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者從虛無縹渺的遠煙中,已能充分領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此詞含意深長 。它以景語發端,又以景語結尾;中間頻用情語作穿插。但無論是景語或情語,都饒有興致。并且此詞雖名為題詠山水之作,但顯然寓有作者對時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對祖國河山和歷史的無限熱愛。向來被認作是詠采石磯的名篇。怪不得元代吳師道認為:在題詠采石蛾眉亭的詞作中,沒有一篇能趕得上這首詞 。(參閱唐圭璋《詞話叢編·吳禮部詞話》)此詞收在韓元吉的詞集中。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錄此篇,署為劉仙倫作,不知何據。但就風格而言,此詞確與韓元吉他詞近似;而不像是以學辛詞著稱的劉仙倫的作品。
“倚天絕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āng tiān xiǎo jiǎo tí cǎi shí é méi tíng
霜天曉角 題采石蛾眉亭
yǐ tiān jué bì, zhí xià jiāng qiān chǐ.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
tiān jì liǎng é níng dài,
天際兩蛾凝黛,
chóu yǔ hèn, jǐ shí jí!
愁與恨,幾時極!
mù cháo fēng zhèng jí, jiǔ lán wén sāi dí.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
shì wèn zhé xiān hé chǔ?
試問謫仙何處?
qīng shān wài, yuǎn yān bì.
青山外,遠煙碧。
“倚天絕壁”平仄韻腳
拼音:yǐ tiān jué bì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倚天絕壁”的相關詩句
“倚天絕壁”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倚天絕壁”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倚天絕壁”出自韓元吉的 《霜天曉角 題采石蛾眉亭》,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