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逐朱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馬逐朱車”全詩
狹斜柳樹烏爭宿,爭枝未得飛上屋。
東房少婦婿從軍,每聽烏啼知夜分。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烏棲曲》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烏棲曲》是一首唐代雜劇《長恨歌》中的插曲,由李端創作。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白馬追逐著朱紅的車,黃昏時分進入了狹斜的街道。
狹斜的柳樹上烏鴉爭相找棲息的地方,它們爭奪著樹枝,未能飛上屋檐。
東房的少婦的丈夫從軍出征,每次聽到烏鴉啼叫就知道夜已深。
詩意和賞析:
《烏棲曲》通過描繪一系列動態的場景和人物,以及隱含的情感和意象,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思考和感慨。
詩的開頭以白馬追逐紅車的畫面描繪了一種奔忙的景象,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在其中奔波的辛苦。黃昏時分進入狹斜的街道,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暗示了動蕩時期的不確定性和困境。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烏鴉爭棲柳樹的情景,表達了生存的競爭和求生的本能。烏鴉們爭奪著樹枝,卻未能找到安身之處,飛不上屋檐。這種景象可以被視為對社會動蕩時期人們爭斗和無奈的隱喻,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戰亂中失去家園和歸屬感的象征。
最后兩句描述了東房少婦的丈夫從軍出征,每次聽到烏鴉的啼叫就知道夜已深。這里表達了家人分離的痛苦和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惡劣環境。少婦每次聽到烏鴉的叫聲,就意識到夜已深,暗示了她每晚獨自度過的孤寂與擔憂。
整首詩通過對戰亂時期景象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戰爭和社會動蕩的思考和悲憫之情。詩中運用了景物的象征和隱喻手法,通過烏鴉、白馬、紅車等形象的運用,加深了詩中情感和意義的表達。同時,詩中運用了平實的語言和簡潔的描寫,使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景象,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和藝術美感。
“白馬逐朱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ū qī qū
烏棲曲
bái mǎ zhú zhū chē, huáng hūn rù xiá xié.
白馬逐朱車,黃昏入狹斜。
xiá xié liǔ shù wū zhēng sù,
狹斜柳樹烏爭宿,
zhēng zhī wèi dé fēi shàng wū.
爭枝未得飛上屋。
dōng fáng shào fù xù cóng jūn, měi tīng wū tí zhī yè fēn.
東房少婦婿從軍,每聽烏啼知夜分。
“白馬逐朱車”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