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隨暮靄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隨暮靄低”全詩
稻畦迷上下,樵徑自東西。
故國存書劍,他鄉尚鼓鼙。
涓埃期補報,未敢卜幽棲。
分類:
作者簡介(黃公度)

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屬福建)人。紹興八年進士第一,簽書平海軍節度判官。后被秦檜誣陷,罷歸。除秘書省正字,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九年,差通判肇慶府,攝知南恩州。檜死復起,仕至尚書考功員外郎兼金部員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詞》一卷。
《奧村晚望》黃公度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奧村晚望》是宋代詩人黃公度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逐寒云斷,天隨暮靄低。
稻畦迷上下,樵徑自東西。
故國存書劍,他鄉尚鼓鼙。
涓埃期補報,未敢卜幽棲。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黃公度在奧村臨別的晚上的情景。寒云迅速掠過山巒,天空隨著夜幕的降臨而變得低垂。稻田之間迷霧繚繞,樵夫的小徑在東西方向自行蜿蜒延伸。黃公度心中牽掛著故國的書與劍,而他所處的他鄉仍然奏響著鼓鼙的聲音。微不足道的涓埃,期待著有機會填補,但他卻不敢輕易地選擇隱居幽僻之地。
賞析:
《奧村晚望》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離別之夜的景象。通過山、天、稻田和樵徑等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展示了大自然在夜晚時的變幻和寂靜。同時,詩人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故國與他鄉、書與劍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彷徨和無奈之情。他既懷念故國的文化與歷史,又面臨著在他鄉謀生與適應的挑戰。最后兩句"涓埃期補報,未敢卜幽棲"則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期待與不敢輕易安定下來的心境。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生動的描寫和對比,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與復雜的處境。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使得詩詞更具有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詩人對于故國與他鄉的思考也觸發了對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思考,使得這首詩詞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天隨暮靄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ào cūn wǎn wàng
奧村晚望
shān zhú hán yún duàn, tiān suí mù ǎi dī.
山逐寒云斷,天隨暮靄低。
dào qí mí shàng xià, qiáo jìng zì dōng xī.
稻畦迷上下,樵徑自東西。
gù guó cún shū jiàn, tā xiāng shàng gǔ pí.
故國存書劍,他鄉尚鼓鼙。
juān āi qī bǔ bào, wèi gǎn bo yōu qī.
涓埃期補報,未敢卜幽棲。
“天隨暮靄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