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不是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方不是歸”全詩
松風開法席,江月濯禪衣。
飛閣蟬鳴早,漫天客過稀。
戴颙常執筆,不覺此身非。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送少微上人入蜀》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少微上人入蜀》是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李端送別少微上人前往蜀地修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修行者追求道路的贊賞和思考人生的感慨。
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削發本求道,何方不是歸。
松風開法席,江月濯禪衣。
飛閣蟬鳴早,漫天客過稀。
戴颙常執筆,不覺此身非。
詩詞的意境是在描述少微上人削發出家,以追求佛法的道路。詩人借此表達了對修行者的敬佩和對人生追求的思考。下面是對詩詞的進一步分析和賞析:
首句“削發本求道,何方不是歸。”表明了修行者的初衷,削發出家是為了追求佛法的道路,而無論他在何處修行,歸心向佛的信念始終不變。這句話既表達了修行者的決心,也引發了對人生歸宿的思考。
接下來的兩句“松風開法席,江月濯禪衣。”描繪了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的環境。松風吹拂下,法席展開,象征著修行的莊嚴和肅穆;江月清洗禪衣,暗示修行者追求內心的凈化和洗滌。
第四句“飛閣蟬鳴早,漫天客過稀。”通過描繪早晨的景象,表現了修行者追求道路的孤獨和堅持。在清晨的高樓上,只有蟬鳴回蕩,而過往的行人卻很稀少,意味著修行者在人世間的行蹤漸漸罕見。
最后一句“戴颙常執筆,不覺此身非。”提到了詩人戴颙,他常常執筆寫作,但面對修行者的離去,他感慨萬分,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離了修行的真諦。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修行者的羨慕和對自身行為的反思。
整首詩詞通過對修行者的描繪,反映了詩人對修行追求的敬佩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修行者削發出家,追求佛法的道路,象征著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詩詞中的景物描繪和情感表達相得益彰,通過對清晨的描繪和修行者的離去,表達了人生的孤獨和對真理的追尋。整首詩詞簡潔而含蓄,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何方不是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hǎo wēi shàng rén rù shǔ
送少微上人入蜀
xuē fà běn qiú dào, hé fāng bú shì guī.
削發本求道,何方不是歸。
sōng fēng kāi fǎ xí, jiāng yuè zhuó chán yī.
松風開法席,江月濯禪衣。
fēi gé chán míng zǎo, màn tiān kè guò xī.
飛閣蟬鳴早,漫天客過稀。
dài yóng cháng zhí bǐ, bù jué cǐ shēn fēi.
戴颙常執筆,不覺此身非。
“何方不是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