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開柴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向日開柴戶”全詩
云門不可見,山木已應高。
向日開柴戶,驚秋問敝袍。
何由宿峰頂,窗里望波濤。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憶皎然上人》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憶皎然上人》是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皎然上人的思念之情。
詩中寫道,作者無法得與皎然上人求學,對于此事感到悲傷。皎然上人是一個在佛門道上很有造詣的人,但現在人們無法再見到他。詩人感嘆道,云門已無法見到,只能在高山上尋找皎然上人的足跡。當詩人向天開柴門時,他忽然意識到秋天已經來臨,他猶豫是否詢問皎然身穿的袍衣是否破舊。最后,詩人感嘆自己無法到達峰頂去見皎然,只能從窗戶里眺望起伏的波濤。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可以是:
未得從師去,人間萬事勞。
云門不可見,山木已應高。
向日開柴戶,驚秋問敝袍。
何由宿峰頂,窗里望波濤。
這首詩通過描述詩人內心的思念和遺憾之情,表達了對皎然上人的敬仰和渴望。詩中的景物描寫樸實自然,展現了高山的峻秀和波濤的起伏,與詩人心中的情感形成了對比,凸顯了詩人無法與皎然上人交流的遺憾和無奈之情。整首詩氛圍沉穩,感情真切,表達了作者對皎然上人的崇敬之情和對自身命運的憂傷之感。
“向日開柴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jiǎo rán shàng rén
憶皎然上人
wèi dé cóng shī qù, rén jiān wàn shì láo.
未得從師去,人間萬事勞。
yún mén bù kě jiàn, shān mù yǐ yīng gāo.
云門不可見,山木已應高。
xiàng rì kāi chái hù, jīng qiū wèn bì páo.
向日開柴戶,驚秋問敝袍。
hé yóu sù fēng dǐng, chuāng lǐ wàng bō tāo.
何由宿峰頂,窗里望波濤。
“向日開柴戶”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