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貴不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當仁貴不讓”全詩
今人無魏顆,勿望渠形夢。
分類:
作者簡介(李呂)
李呂,字濱老,一字東老,邵武軍光澤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寧宗慶元四年,年七十七歲。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好治易,尤留意通鑒。教人循循善誘,常聚族百人,昕夕擊鼓,聚眾致禮享堂,不以寒暑廢。呂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傳于世。
《自警三首》李呂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自警三首》是宋代詩人李呂的作品。這首詩通過三首自警詩表達了一種崇高的品德和行為準則。盡管沒有提及具體的情節或場景,但詩中卻流露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第一首:
當仁貴不讓,
見義忌無勇。
今人無魏顆,
勿望渠形夢。
第二首:
猶想翻天覆地為公義,
但愿直道存心與天通。
世間慕德者稀矣,
幸得知己在其中。
第三首:
天下多事難做忍,
但求將德自修身。
時來運轉非巧合,
當以平常心面對。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人們應擁有的高尚品德的思考和警示。詩中強調了當仁不讓的精神,即在面對利益沖突時,應該以仁義為先,不被私利所動,堅守正道。同時,詩人也提到了見義勇為的重要性,指出應該有勇氣去行使正義,而不是畏懼困難和危險。
詩人在第一首詩中提到了“魏顆”,這是指古代史書《史記》中的人物,他以忠誠和勇敢而聞名。通過提到魏顆,詩人暗示現代人缺乏這種高尚品質,不應寄望于他人具備這樣的品德。
在第二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對犯顏直諫和追求公義的渴望,希望能夠與天地相通,以正直的心態去面對世間的種種挑戰。詩人認為如今世間尚且缺乏對美德的追求,因此珍惜與志同道合的知己相伴。
最后一首詩強調了在世事紛繁、變幻莫測的時局中,要保持平常心,修身養性,堅守道德底線。詩人認為,時機的轉變并非偶然,而是與個人的修行和品德有關。他呼吁人們以平常心去迎接命運的變遷。
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表達了詩人對道德、勇氣和品德的思考,呼吁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堅守正義,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準則。
“當仁貴不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ì jǐng sān shǒu
自警三首
dāng rén guì bù ràng, jiàn yì jì wú yǒng.
當仁貴不讓,見義忌無勇。
jīn rén wú wèi kē, wù wàng qú xíng mèng.
今人無魏顆,勿望渠形夢。
“當仁貴不讓”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