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見苦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曾見苦辛”全詩
落日見秋草,暮年逢故人。
非夫長作客,多病淺謀身。
臺閣舊親友,誰曾見苦辛。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江上喜逢司空文明》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江上喜逢司空文明》是李端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寫道,秦地的人們在江邊相遇,他們握手時眼淚沾濕了巾帕。落日時分,他們看到了秋草,這個暮年的人逢上了故友。不是因為遠離家鄉而來到這里的,而是因為身體多病而不能遠行。這位故友來到了臺閣,見到了舊時的親朋好友,這些人都沒有見過他所經歷的艱辛和苦楚。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秦人在江邊相遇,握手時淚水沾濕了巾帕。
夕陽下看到秋草,暮年時遇到了故友。
并非自愿作客而來,而是由于疾病和體力不支。
他來到臺閣,見到了舊時的親友們,可誰曾見過他的痛苦和艱難。
這首詩詞描繪了暮年時在江邊相遇的一場喜悅的場景。詩詞中通過"秦人"來代表自己,表達了詩人在陌生的環境中遭遇故友的喜悅之情。同時,詩人也展現了自己的心境,那是身體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和尷尬之感。
詩詞的賞析在于它傳達了人情之間的真摯感情和友情的珍貴。通過對秦人相遇的情景描繪,詩人喚起了讀者對于親友之間的深厚情感的共鳴。詩詞將疾病和身體不適的困擾與喜悅相結合,以強調友誼和人生之間的重要性。
同時,詩詞中也體現了離鄉背井、孤獨的主題。詩人不是杳無音信地漂泊在外,而是因為身體不適不能遠行。這進一步強調了詩人的寂寞和孤獨,以及在異鄉遇到故友的珍貴之情。
總的來說,《江上喜逢司空文明》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交織,展現了人情友誼和人生的價值,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表達和思考。
“誰曾見苦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shàng xǐ féng sī kōng wén míng
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qín rén jiāng shàng jiàn, wò shǒu lèi zhān jīn.
秦人江上見,握手淚沾巾。
luò rì jiàn qiū cǎo, mù nián féng gù rén.
落日見秋草,暮年逢故人。
fēi fū zhǎng zuò kè, duō bìng qiǎn móu shēn.
非夫長作客,多病淺謀身。
tái gé jiù qīn yǒu, shuí céng jiàn kǔ xīn.
臺閣舊親友,誰曾見苦辛。
“誰曾見苦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