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鞭為祖逖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使鞭為祖逖先”全詩
風行魏蜀三分國,浪靜江淮萬里天。
半壁旌旗佳麗地,十州鼓角郁蔥邊。
便當擊楫中流誓,莫使鞭為祖逖先。
分類:
作者簡介(劉過)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蘇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上金陵章侍郎》劉過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上金陵章侍郎
龍虎東西兩踞盤,
帝教彈壓此山川。
風行魏蜀三分國,
浪靜江淮萬里天。
半壁旌旗佳麗地,
十州鼓角郁蔥邊。
便當擊楫中流誓,
莫使鞭為祖逖先。
【譯文】
在金陵,章侍郎表達了他的思考:
龍和虎在東西兩側蜿蜒盤旋,
皇帝的教化壓迫著這片山川。
風傳說魏國、蜀國和我們,三個分立的國家,
江淮之間萬里天空寧靜無波。
半壁江山旌旗飄揚,這片美麗的土地,
十個州的鼓聲和號角聲邊界蓬勃生長。
我們應當在船行中擊楫,發下誓言,
決不讓鞭子成為祖逖先生的遺憾。
【詩意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劉過的作品,他以《上金陵章侍郎》表達了對國家命運和自身使命的思考。詩中通過描繪東西兩側蜿蜒盤旋的龍和虎,以及帝教彈壓山川的景象,展現了國家的動蕩和壓迫。詩人提到了魏蜀兩國與金陵的關系,表達了對國家分裂的憂慮。
然而,詩中轉折出現了江淮間的寧靜和萬里天空的安寧,似乎表達了一種對和平的期盼和對國家統一的渴望。半壁江山的旌旗飄揚,十州的鼓角聲邊界蓬勃生長,展現了國家的繁榮和邊疆的活力。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決心和信念,他在船行中擊楫發誓,決不讓鞭子成為祖逖先生的遺憾。這里的鞭子可能象征著失敗或屈辱,詩人希望能夠以自己的努力和奮斗,防止歷史重演,為國家的統一和繁榮作出貢獻。
整首詩描繪了國家的動蕩與統一的渴望,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的責任感,展現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和為國家奮斗的決心。
“莫使鞭為祖逖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jīn líng zhāng shì láng
上金陵章侍郎
lóng hǔ dōng xī liǎng jù pán, dì jiào tán yā cǐ shān chuān.
龍虎東西兩踞盤,帝教彈壓此山川。
fēng xíng wèi shǔ sān fēn guó, làng jìng jiāng huái wàn lǐ tiān.
風行魏蜀三分國,浪靜江淮萬里天。
bàn bì jīng qí jiā lì dì, shí zhōu gǔ jiǎo yù cōng biān.
半壁旌旗佳麗地,十州鼓角郁蔥邊。
biàn dāng jī jí zhōng liú shì, mò shǐ biān wèi zǔ tì xiān.
便當擊楫中流誓,莫使鞭為祖逖先。
“莫使鞭為祖逖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