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隴水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悠悠隴水分”全詩
部領河源去,悠悠隴水分。
笳聲悲塞草,馬首渡關云。
辛苦逢炎熱,何時及漢軍。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是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東周遣官兵征邊疆,才子欲離群眾去往他方。將領部眾離開河源,悠悠隴水分流向遠方。悲傷的笳聲在塞草中回蕩,馬首跨過關口云霧茫茫。辛苦地遭遇炎熱之苦,何時能與漢軍會合同行。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才子離開東周(指唐朝)前往邊疆的情景。詩人通過描繪部隊離開河源、穿越隴山的景象,表達了對遠方的思念和對戰爭的悲憤之情。詩中的笳聲、馬首和關口等形象都展示了邊塞的艱苦環境和戰爭的殘酷現實。詩人也流露出對與漢軍會合的期待,希望能夠早日與同伴相聚,共同戰斗。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具體的形象描繪,展現了邊塞戰爭的殘酷和離別之苦。通過描述部隊離開河源、穿越隴山的場景,詩人將讀者帶入了邊塞的遼闊和艱苦環境之中。笳聲在塞草中悲鳴,馬首渡過關口,給人以沉重的視覺和聽覺沖擊,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悲憤之情。
詩中的"才子欲離群"一句,表達了詩人渴望遠離塵囂,追求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的心境。同時,詩人也透過這個形象,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對遠方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對景物的描繪,既展示了邊塞的荒涼和艱苦,又表達了詩人對士兵們的關切和對戰爭的反思。最后兩句"辛苦逢炎熱,何時及漢軍"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不滿和對與漢軍會合的期盼,透露出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苦的思考。
總之,這首詩詞通過具體的描寫和深情的抒發,展示了邊塞戰爭的殘酷與離別的痛苦,同時也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的反思。
“悠悠隴水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sòng sòng zhōng chéng shǐ hé yuán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
dōng zhōu qiǎn shù yì, cái zǐ yù lí qún.
東周遣戍役,才子欲離群。
bù lǐng hé yuán qù, yōu yōu lǒng shuǐ fèn.
部領河源去,悠悠隴水分。
jiā shēng bēi sāi cǎo, mǎ shǒu dù guān yún.
笳聲悲塞草,馬首渡關云。
xīn kǔ féng yán rè, hé shí jí hàn jūn.
辛苦逢炎熱,何時及漢軍。
“悠悠隴水分”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