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鞍方矍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據鞍方矍鑠”全詩
據鞍方矍鑠,罵賊已含糊。
義在光惇史,人亡失壯圖。
因公感家世,憤氣欲吞胡。
分類:
作者簡介(劉子翚)

劉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于《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呂尚書挽詩二首》劉子翚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呂尚書挽詩二首》是劉子翚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該詩描繪了國家處境的艱難和詩人對國家的忠誠和憤怒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
第一首:
國家步履蹣跚,充滿艱難困苦,
我發誓要輔佐國家,忠誠不渝。
據馬鞍之上,我目光炯炯有神,
已經開始咒罵敵賊,口齒含糊不清。
我心中的義氣與光榮,
因為歷史記載著純正的忠誠。
當人民失去壯志豪情,
我仍然為國家的利益而感到憂慮。
內心充滿憤怒,準備吞噬敵胡。
第二首:
國家陷入危機,多個艱難險阻,
我堅定地發誓要扶持國家,忠誠不渝。
我作為一位官員,感受到了國家的使命,
即使人亡國破,我也不會放棄壯志。
因為我深知,公職之責與家族世代相傳,
我內心充滿了憤怒,準備吞噬敵胡。
詩意和賞析:
《呂尚書挽詩二首》一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困境的關切和自己對國家的忠誠之情。詩人通過描繪國家步履蹣跚、充滿艱難困苦的景象,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擔憂。詩中的"我"寄托了忠誠和赤誠的情感,發誓要輔佐國家,不遺余力。
詩人通過"據馬鞍之上"的描寫,展現了自己的堅定和決心。他已經開始咒罵敵賊,雖然口齒含糊不清,但這體現了他內心的憤怒和沖動。詩人的義氣與光榮在歷史中永存,他意識到即使人民失去了壯志豪情,他仍然為國家的利益而憂慮。
第二首詩中,詩人加強了自己的決心和使命感。他明確表示自己作為一位官員,肩負著扶持國家的責任,并將這份責任視為家族世代相傳的使命。詩人內心充滿了憤怒,準備吞噬敵胡,表達了對國家安寧的渴望和對敵人的憤恨。
整首詩詞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自己對國家的忠誠之情。詩人堅定的決心和憤怒的情感,彰顯了他作為一位忠誠的官員和愛國者的責任感。這首詩詞通過深情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國家的忠誠與擔憂,以及他為國家前途而奮發圖強的決心。
“據鞍方矍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ǚ shàng shū wǎn shī èr shǒu
呂尚書挽詩二首
guó bù duō jiān jí, zhōng chéng shì yì fú.
國步多艱棘,忠誠誓翼扶。
jù ān fāng jué shuò, mà zéi yǐ hán hu.
據鞍方矍鑠,罵賊已含糊。
yì zài guāng dūn shǐ, rén wáng shī zhuàng tú.
義在光惇史,人亡失壯圖。
yīn gōng gǎn jiā shì, fèn qì yù tūn hú.
因公感家世,憤氣欲吞胡。
“據鞍方矍鑠”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