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問前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問前期”全詩
片帆通雨露,積水隔華夷。
浩淼風來遠,虛冥鳥去遲。
長波靜云月,孤島宿旌旗。
別葉傳秋意,回潮動客思。
滄溟無舊路,何處問前期。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送歸中丞使新羅(一作李益詩)》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歸中丞使新羅》(一作李益詩)
東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時。
望著東方的扶桑日,不知何時才能到達。
片帆通雨露,積水隔華夷。
船帆經歷雨露,水面隔離著中原和新羅之間。
浩淼風來遠,虛冥鳥去遲。
廣闊的海面風吹遠去,孤鳥離去延緩。
長波靜云月,孤島宿旌旗。
波浪翻滾,云月靜守,孤島上飄揚著旗幟。
別葉傳秋意,回潮動客思。
離別的葉子傳達著秋意,潮水回漲喚起游子的思念。
滄溟無舊路,何處問前期。
浩渺的大海沒有舊路可走,向何處詢問前程。
譯文:
望東方的扶桑日,何時才能到達?
船帆經歷雨露,水面隔離中原和新羅。
廣闊的海面風吹遠去,孤鳥離去緩慢。
波浪翻滾,云月靜守,孤島建有旗幟。
離別的葉子傳達秋意,潮水回漲喚起游子的思念。
浩渺的大海沒有舊路可走,向何處詢問前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端所作,題為《送歸中丞使新羅》,另有一種說法將其歸為李益的作品。詩中以東望扶桑(日本)為背景,描述了海上送別的場景。作者對遠行之旅帶來的距離感和離別之苦做了生動的描繪。
整首詩以對東方扶桑之地的期待和送別之情為線索,描繪了船只在廣闊的海面上吹著風,隨波逐流向遠方駛去的情景。通過描寫波浪、云月和孤島,增強了詩中遠離家園的感受。
詩中還融入了季節和時間的變化,以及自然界的景物來表達離別的情感。離別的葉子傳達著秋意,潮水的回漲喚起了離家的思念。通過這些描寫,詩人抒發了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和離別之情為主線,運用了明快流暢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離別的痛苦、距離的遙遠和對未來的無知。這首詩展現了唐代詩人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創作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何處問前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guī zhōng chéng shǐ xīn luó yī zuò lǐ yì shī
送歸中丞使新羅(一作李益詩)
dōng wàng fú sāng rì, hé nián shì dào shí.
東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時。
piàn fān tōng yǔ lù, jī shuǐ gé huá yí.
片帆通雨露,積水隔華夷。
hào miǎo fēng lái yuǎn, xū míng niǎo qù chí.
浩淼風來遠,虛冥鳥去遲。
cháng bō jìng yún yuè, gū dǎo sù jīng qí.
長波靜云月,孤島宿旌旗。
bié yè chuán qiū yì, huí cháo dòng kè sī.
別葉傳秋意,回潮動客思。
cāng míng wú jiù lù, hé chǔ wèn qián qī.
滄溟無舊路,何處問前期。
“何處問前期”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