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墻艾席是民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葭墻艾席是民居”全詩
眼前境逆沒詩興,忽有小舟來賣魚。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三》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三》是宋代汪元量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寶應城南柳數枝,
葭墻艾席是民居。
眼前境逆沒詩興,
忽有小舟來賣魚。
詩意:
詩的第五十三首描繪了湖州寶應城南的一幅景象。在這里,柳樹枝叢繁茂,葭墻和艾席構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所。詩人感到眼前的景色與他平時創作詩詞的心境不符,導致他的詩興消失。然而,突然間,一艘小舟出現并開始賣魚。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湖州寶應城南的景色。柳樹的數枝在城市的南部地區蓬勃生長,顯示了大自然的生機和繁榮。葭墻和艾席代表了普通人家的居住環境,突出了民居的樸素和質樸。詩人在這個平凡的景象面前,卻感到自己的詩興消失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對眼前景色的不適應,或者是因為他心境不佳,無法從中獲得靈感。
然而,詩中出現的小舟賣魚打破了這種僵局。小舟的出現象征著生活的喧囂和變化,給詩人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示。這種突如其來的事件,可能是詩人在平淡生活中的一絲生機,也可以理解為命運的轉折點。從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出現令人振奮的時刻,為詩人帶來新的靈感和創作的動力。
這首詩通過對景色和心境的對比,展示了詩人的心情起伏和創作的困境。它提醒人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應該敏銳地觀察和感受周圍的變化,從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和樂趣。同時,詩中小舟的出現也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未來的希望。
“葭墻艾席是民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zhōu gē jiǔ shí bā shǒu qí wǔ shí sān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三
bǎo yìng chéng nán liǔ shù zhī, jiā qiáng ài xí shì mín jū.
寶應城南柳數枝,葭墻艾席是民居。
yǎn qián jìng nì méi shī xìng, hū yǒu xiǎo zhōu lái mài yú.
眼前境逆沒詩興,忽有小舟來賣魚。
“葭墻艾席是民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