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上雁成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錢塘江上雁成群”全詩
魯港朔風掀惡浪,吳山寒日翳愁云。
周褒媚已終亡國,孟德斯孤忍負君。
大木已顛天柱折,錢塘江上雁成群。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魯港》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魯港》是宋代詩人汪元量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魯港》中文譯文:
博徒無計解其紛,
夜半鳴鉦潰萬軍。
魯港朔風掀惡浪,
吳山寒日翳愁云。
周褒媚已終亡國,
孟德斯孤忍負君。
大木已顛天柱折,
錢塘江上雁成群。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困境。詩中通過對一系列景物的描繪,展現了社會動蕩和個人困境的深刻感受。
詩的開頭,描述了一個博徒在紛亂的局勢中束手無策,無法解決復雜的問題。夜半鳴鉦潰萬軍,暗示著戰亂和混亂的局面,眾多軍隊在疾風驟雨中潰散。這些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亂世的憂慮和對無法解決問題的無奈。
接著,詩人描繪了魯港上朔風掀起的惡浪,吳山下寒日被愁云蒙蔽。這些景象象征著動蕩不安的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困擾,以及人們內心的憂愁和迷茫。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提到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進一步突顯了時代的動蕩和個人的困境。周褒媚已終亡國,指的是周宣王時期的周褒,他的美色導致了周宣王的國家滅亡,這暗示著權謀和權力之間的危險關系。孟德斯孤忍負君,指的是三國時期的孟德斯(指曹操),他孤獨忍耐并承擔了國家的重任,這體現了個人的忍辱負重和責任擔當。
最后兩句描述了大木已顛天柱折和錢塘江上雁成群,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進一步強調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離散。大木顛倒,天柱折斷,象征著社會秩序的崩潰;錢塘江上的雁成群,暗示著人們的離散和流離失所。
總的來說,汪元量的《魯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動蕩不安時代的憂慮和對個人困境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洞察力。詩詞中抒發了對紛亂時局的無奈和對個人命運的思索,展現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反思。
“錢塘江上雁成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ǔ gǎng
魯港
bó tú wú jì jiě qí fēn, yè bàn míng zhēng kuì wàn jūn.
博徒無計解其紛,夜半鳴鉦潰萬軍。
lǔ gǎng shuò fēng xiān è làng, wú shān hán rì yì chóu yún.
魯港朔風掀惡浪,吳山寒日翳愁云。
zhōu bāo mèi yǐ zhōng wáng guó, mèng dé sī gū rěn fù jūn.
周褒媚已終亡國,孟德斯孤忍負君。
dà mù yǐ diān tiān zhù zhé, qián táng jiāng shàng yàn chéng qún.
大木已顛天柱折,錢塘江上雁成群。
“錢塘江上雁成群”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