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興亡客自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滿目興亡客自癡”全詩
紅尾錦雞鳴古埭,綠頭花鴨盪幽池。
荷聲策策秋來后,桂影團團月上時。
病馬嚙荄思故櫪,驚烏繞樹宿何枝。
三分割據人如夢,滿目興亡客自癡。
走筆成詩聊紀實,岷峨風土出蹲鴟。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鳳州》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鳳州》是宋代汪元量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鳳州山館的景色和作者內心的感受,展現了對自然和歷史的思考。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鳳州山館有清輝,
古木扶疏散陸離。
紅尾錦雞鳴古埭,
綠頭花鴨盪幽池。
荷聲策策秋來后,
桂影團團月上時。
病馬嚙荄思故櫪,
驚烏繞樹宿何枝。
三分割據人如夢,
滿目興亡客自癡。
走筆成詩聊紀實,
岷峨風土出蹲鴟。
譯文:
鳳州山館散發著明亮的光輝,
古老的樹木稀疏分布,形成了獨特的景象。
紅尾錦雞在古老的埭上鳴叫,
綠頭花鴨在幽深的池塘中嬉戲。
荷葉發出沙沙聲,秋天已經來了,
桂樹的影子隨著月亮的升起而團團圍繞。
病馬在啃食草根時思念著故鄉的馬廄,
驚起的烏鴉繞著樹枝找地方棲息。
三分割據的人們彷佛在夢中,
眼前充滿興亡變遷,客人們自顧自地陶醉其中。
用筆寫下這首詩,只是作為記錄,
岷峨的山川風土展現出一只蹲守的鴟鳥。
詩意:
這首詩詞以鳳州山館為背景,通過描繪山館的自然景色和動物活動,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歷史流轉的思考。詩中表達了秋天的到來,古樹、鳥鳴、月光等元素與人物形成對比,突顯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還借景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興亡變遷的感慨,表達了對歷史滄桑和人事無常的思考。
賞析:
《鳳州》這首詩以自然景色為主題,通過描繪細膩而生動的場景,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的敏感和細致的觀察力。山館的清輝、古木的扶疏、紅尾錦雞的鳴叫、綠頭花鴨的嬉戲,這些細節描寫使得詩詞充滿了生動的畫面感。
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形成對照,凸顯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荷葉的聲音、桂樹的影子、病馬的思念、驚烏的徘徊,這些形象都為詩詞增添了一種動人的意境。
最后兩句“三分割據人如夢,滿目興亡客自癡。”表達了人事無常、興衰更替的主題。通過“三分割據”來形容人們的現狀,表明人們在權力斗爭和紛爭中往往陷入幻想和自我迷失。此外,作者還通過“岷峨風土出蹲鴟”的形象描寫,表現了對故土的深情和對歷史文化的關注。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和人情思考為主線,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手法,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的感受以及對歷史變遷和人事無常的思考。這首詩詞既有鮮活的景物描繪,又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慨,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
“滿目興亡客自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zhōu
鳳州
fèng zhōu shān guǎn yǒu qīng huī, gǔ mù fú shū sàn lù lí.
鳳州山館有清輝,古木扶疏散陸離。
hóng wěi jǐn jī míng gǔ dài, lǜ tóu huā yā dàng yōu chí.
紅尾錦雞鳴古埭,綠頭花鴨盪幽池。
hé shēng cè cè qiū lái hòu, guì yǐng tuán tuán yuè shàng shí.
荷聲策策秋來后,桂影團團月上時。
bìng mǎ niè gāi sī gù lì, jīng wū rào shù sù hé zhī.
病馬嚙荄思故櫪,驚烏繞樹宿何枝。
sān fēn gē jù rén rú mèng, mǎn mù xīng wáng kè zì chī.
三分割據人如夢,滿目興亡客自癡。
zǒu bǐ chéng shī liáo jì shí, mín é fēng tǔ chū dūn chī.
走筆成詩聊紀實,岷峨風土出蹲鴟。
“滿目興亡客自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