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鼙才動起人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鼓鼙才動起人愁”全詩
煙籠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遠聞添客淚,鼓鼙才動起人愁。
當年擊筑悲歌處,一片寒光凝不流。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易水》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易水》是宋代汪元量的一首詩詞。這首詩通過描繪易水的景色和氛圍,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憂傷和無奈之情。
詩中首先描繪了易水河畔蘆葦叢生,風聲蕭森,古渡頭上,征鞍已經卸下,孤舟沉寂無人。這一景象暗示著戰爭的殘酷和歲月的滄桑,戰馬已經停歇,士兵已經離去,孤舟象征著孤獨和無助。
接著,詩人描繪了夜晚的景色。煙霧籠罩著古老的樹木,猿猴在黑夜中啼叫,明亮的月光照在平坦的沙灘上,雁群呼嘯著迎接秋天的到來。這一景象中透露出詩人對自然的關注和對季節變遷的感慨,也展現了歲月的流轉和變遷。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寫了遠處傳來的砧杵聲和鼓鼙聲。砧杵聲象征著家庭分離和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鼓鼙聲則代表著戰爭的動蕩和人們的憂愁。這些聲音勾起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回憶和悲傷,寒光凝不流,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凝重和無法釋懷的情感。
整首詩以易水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聲音,抒發了詩人對戰亂時期的憂傷和對人世間苦難的關懷。詩意深沉,意境凄美,通過對自然景色和聲音的細膩描摹,將詩人的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思緒和情感。
“鼓鼙才動起人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shuǐ
易水
lú wěi xiāo sēn gǔ dù tóu, zhēng ān xiè què shàng gū zhōu.
蘆葦蕭森古渡頭,征鞍卸卻上孤舟。
yān lóng gǔ mù yuán tí yè, yuè yìn píng shā yàn jiào qiū.
煙籠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zhēn chǔ yuǎn wén tiān kè lèi, gǔ pí cái dòng qǐ rén chóu.
砧杵遠聞添客淚,鼓鼙才動起人愁。
dāng nián jī zhù bēi gē chù, yī piàn hán guāng níng bù liú.
當年擊筑悲歌處,一片寒光凝不流。
“鼓鼙才動起人愁”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