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危樓百尺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尺危樓百尺臺”全詩
持咒圣僧漂海去,尋訪閒客渡江來。
雷轟古樹蜈公出,日轉虛檐燕子回。
案上楞嚴都好在,昆明又見有新灰。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焦山》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焦山》是宋代詩人汪元量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焦山寺的景象。白云如堆疊在焦山寺內,樓臺高聳百尺,給人一種高聳入云的感覺。詩中提到了一個持咒的圣僧,他漂海而去,尋找那些渡江來到焦山寺的閑客。古樹被雷聲驚動,蜈蚣從樹上爬出,太陽轉動,燕子在虛檐間飛舞。楞嚴經放在案上,莊嚴肅穆,又看到了新的灰燼。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勾勒出焦山寺的景色和氛圍。白云堆積在山寺之中,給人一種輕靈飄逸的感覺。高樓和臺階的描繪則使人聯想到焦山寺的雄偉壯麗。圣僧持咒而去,尋找著渡江而來的閑客,揭示了這座寺廟作為一處道場的特殊意義。雷聲和日光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氛圍,古樹和燕子的形象則增添了寺廟的古樸和生氣。楞嚴經的出現表明寺廟中的佛法修行的莊嚴和虔誠,而新的灰燼則暗示著佛法的不斷傳承和更新。
整首詩以景物的描繪為主線,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交織,展現了焦山寺的壯麗景色以及佛法修行的莊嚴氛圍。同時,詩中還融入了自然與人文的對比,使作品更具層次感和意境。這首詩通過描繪寺廟景象,表達了對寺廟文化和佛法傳承的贊美與敬仰,展示了宋代文人對于宗教信仰和修行之道的關注和追求。
“百尺危樓百尺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o shān
焦山
jiāo shān sì lǐ bái yún duī, bǎi chǐ wēi lóu bǎi chǐ tái.
焦山寺里白云堆,百尺危樓百尺臺。
chí zhòu shèng sēng piào hǎi qù, xún fǎng xián kè dù jiāng lái.
持咒圣僧漂海去,尋訪閒客渡江來。
léi hōng gǔ shù wú gōng chū, rì zhuǎn xū yán yàn zi huí.
雷轟古樹蜈公出,日轉虛檐燕子回。
àn shàng lèng yán dōu hǎo zài, kūn míng yòu jiàn yǒu xīn huī.
案上楞嚴都好在,昆明又見有新灰。
“百尺危樓百尺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