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何曾有間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古何曾有間然”全詩
不見后身房次律,卻因和璞記前緣。
分類: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和天衣聰老五首》王之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天衣聰老五首》是宋代王之道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法華靈應著當年,
今古何曾有間然。
不見后身房次律,
卻因和璞記前緣。
詩意:
這首詩以法華靈應的故事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傳承和緣分的思考。作者驚嘆于法華經的神奇和靈驗,感嘆這樣的奇跡在古今中從未間斷。他提到了法華經的作者,但卻無法看到他的后代和傳承,而是因為和璞(即簡樸之意)記載下了前世的緣分。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法華經的贊嘆和對歷史傳承的思考,表達了王之道對宗教與文化傳統的重視。法華經被視為佛教重要的經典,而法華靈應則是指經文的神奇作用和靈驗奇跡。作者提到這一點,既是對法華經的贊美,也是對佛教教義的崇敬。
詩詞中的“后身房次律”指的是法華經的作者,可能是指妙法蓮華經的緣起,但是作者卻無法看到這一傳承的后續發展。這里的“房次律”可以理解為后代和傳承。然而,盡管作者無法親眼目睹后續的發展,他卻能夠通過和璞(簡樸)記載下前世的緣分,將這段歷史感悟和傳承的意義傳達給讀者。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傳承和緣分的思考,展現了他對宗教與文化的敬畏和對傳統的重視。通過對法華經的贊美和對歷史的思考,作者喚起讀者對于宗教文化傳統的思考和珍惜。
“今古何曾有間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iān yī cōng lǎo wǔ shǒu
和天衣聰老五首
fǎ huá líng yìng zhe dāng nián, jīn gǔ hé zēng yǒu jiàn rán.
法華靈應著當年,今古何曾有間然。
bú jiàn hòu shēn fáng cì lǜ, què yīn hé pú jì qián yuán.
不見后身房次律,卻因和璞記前緣。
“今古何曾有間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