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與真僧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坐與真僧聽”全詩
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
松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
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
作者簡介(司空曙)
司空曙(約720-790年),字文明,或作文初。廣平(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約唐代宗大歷初前后在世。大歷年進士,磊落有奇才,與李約為至交。性耿介,不干權要。家無擔石,晏如也。嘗因病中不給,遣其愛姬。韋辠節度劍南,辟致幕府。授洛陽主簿。未幾,遷長林縣丞。累官左拾遺。終水部郎中。曙詩有集二卷,登進士第,不詳何年。曾官主簿。大歷五年任左拾遺,貶長林(今湖北荊門西北)丞。貞元間,在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幕任職,官檢校水部郎中,終虞部郎中。曙為盧綸表兄,亦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行旅贈別之作,長于抒情,多有名句。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閑淡,語近性情。"(《唐音癸簽》卷七)有《司空文明詩集》。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于五律。詩風閑雅疏淡。
《風箏》司空曙 翻譯、賞析和詩意
《風箏》是唐代詩人司空曙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描繪了一幅風箏飛翔的場景,擬人化地描述了風箏和自然景物的互動,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寂寥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高風吹玉柱,
萬籟忽齊飄。
颯樹遲難度,
縈空細漸銷。
松泉鹿門夜,
笙鶴洛濱朝。
坐與真僧聽,
支頤向寂寥。
詩意是通過描繪風箏在高風中飛翔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風箏在高風中像玉柱一樣矗立,飄動起來,風聲和各種聲音都突然齊鳴起來。詩中用“颯樹遲難度”一句來形容風箏在快速飛翔時的難度與風箏線的延展狀態。風箏飛翔的宛如懸在空中,細細的線如同漸漸消失。夜晚時聽到松樹和泉水的聲音,早晨時聽到笙笛和鶴鳴,而作者坐在一起與真僧傾聽,緩緩地和僧人在這寥寂之中交流。
通過對風箏的描繪,詩人傳達了他對自然界的景物的感悟。風箏在風中飛翔,代表著人們在紛繁的世界中追求自由和希望,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的喜樂與悲傷、憂愁與寂寞。詩中透露出一種懷古的情懷,表達了詩人對紛繁世界的厭倦,對寂寥和寧靜的向往。
整首詩的賞析中透露出作者的哲思和精神境界,借風箏和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紛繁的世界和人生追求的反思和思考。風箏的形象給人一種喜悅和希望的感覺,而與風箏共處的僧人則代表了寂寥和平靜。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和情感對比,使得詩的意境更加深遠和寧靜。
“坐與真僧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ēng zhēng
風箏
gāo fēng chuī yù zhù, wàn lài hū qí piāo.
高風吹玉柱,萬籟忽齊飄。
sà shù chí nán dù, yíng kōng xì jiàn xiāo.
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
sōng quán lù mén yè, shēng hè luò bīn cháo.
松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
zuò yǔ zhēn sēng tīng, zhī yí xiàng jì liáo.
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
“坐與真僧聽”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