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泥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如泥沙”全詩
水濁迷龍魚,月明復何如。
楚國皆濁,屈原獨清。
行吟澤畔,哀哉不平。
上山采荼,下山采蘗。
心在腹中,何由可白?豺狼在后,虎豹在前。
四顧無人,魂飛上天。
珠玉委棄,不如泥沙。
躡冠戴履,萬古悲嗟。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獨漉篇》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獨漉篇》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獨自撐船行駛,月亮明亮江水卻渾濁。水濁使得龍魚迷失了方向,而明亮的月光又如何呢?楚國的水都變得渾濁,只有屈原一個人保持清澈。他行走在澤畔吟唱,悲嘆著不公平的事情。他登上山采摘荼花,下山采野薇。心中有千言萬語,卻無法吐露。豺狼在后追逐,虎豹在前阻擋。四周無人,只能讓靈魂飛上天空。珍貴的珠玉被拋棄,不如泥沙平凡。踏著華冠,戴著履物,千古以來都是悲傷與嘆息。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感慨和無奈之情。詩中通過描繪江水渾濁、龍魚迷失、楚國淪陷等形象,展示了社會的混亂和不公。而屈原作為一個清正廉潔的人物,成為了與眾不同的存在。他站在澤畔吟誦,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悲憤之情。然而,無論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還是在面對外部的威脅時,屈原都面臨巨大的困難和阻礙。整首詩詞以悲涼的筆調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無奈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
這首詩詞通過運用景物描寫、對比以及象征手法,將作者對社會不公和個人命運的思考融入其中。作者通過對水濁和月明的對比,以及屈原與楚國的對照,表達了自己對社會混亂和個人困境的觀察和思考。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痛苦感受,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理想和正義的追求。
“不如泥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lù piān
獨漉篇
dú lù fù dú lù, yuè míng jiāng shuǐ zhuó.
獨漉復獨漉,月明江水濁。
shuǐ zhuó mí lóng yú, yuè míng fù hé rú.
水濁迷龍魚,月明復何如。
chǔ guó jiē zhuó, qū yuán dú qīng.
楚國皆濁,屈原獨清。
xíng yín zé pàn, āi zāi bù píng.
行吟澤畔,哀哉不平。
shàng shān cǎi tú, xià shān cǎi bò.
上山采荼,下山采蘗。
xīn zài fù zhōng, hé yóu kě bái? chái láng zài hòu, hǔ bào zài qián.
心在腹中,何由可白?豺狼在后,虎豹在前。
sì gù wú rén, hún fēi shàng tiān.
四顧無人,魂飛上天。
zhū yù wěi qì, bù rú ní shā.
珠玉委棄,不如泥沙。
niè guān dài lǚ, wàn gǔ bēi jiē.
躡冠戴履,萬古悲嗟。
“不如泥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