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始一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六合始一家”全詩
低頭衡□下,各自東西馳。
秦人任法令,斬艾尊君師。
六合始一家,恩愛已乖離。
一旦山東客,揭竿以為旗。
叫呼驪山徒,天下響應之。
素車拜軹道,誰復為嗟咨。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歷史事件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思考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野馬不豢食,強受組與羈。
野馬不受人馴服,自由奔放;而勉強受制于組織和羈絆。
這兩句詩描繪了野馬的形象,暗喻人們的本性追求自由和獨立,不愿受到束縛和控制。
低頭衡□下,各自東西馳。
低下頭顱,衡量著利害得失,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疾馳。
這兩句詩表現了人們在社會競爭中追逐個人利益,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標,不再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
秦人任法令,斬艾尊君師。
秦人任憑法令,將艾尊君師斬殺。
這兩句詩揭示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期的殘酷和專制,法律和權威無情地摧毀了人們的情感和尊嚴。
六合始一家,恩愛已乖離。
六合之間本應是一個大家庭,但現實中親情和愛情已經疏離分離。
這兩句詩反映了社會分裂和人與人之間情感關系的疏離,強調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無序。
一旦山東客,揭竿以為旗。
當山東的客人起義,掀起旗幟。
這兩句詩描述了山東地區的起義運動,意味著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暗示了社會的動蕩和變革。
叫呼驪山徒,天下響應之。
呼喚著驪山的子民,天下人響應起來。
這兩句詩凸顯了起義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表達了人民對變革的渴望和支持。
素車拜軹道,誰復為嗟咨。
素車向長輩行禮,問道:“哪里還有值得嘆息的地方?”
這兩句詩展現了尊敬傳統和長輩的風俗習慣,但也暗示了當時社會的困境,對于改變現狀而苦惱無奈。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和隱喻,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思考。詩中所描述的社會動蕩、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以及對自由的追求,反映了明代社會的現實和人們的心理狀態。這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時代變遷的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意義。
“六合始一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yě mǎ bù huàn shí, qiáng shòu zǔ yǔ jī.
野馬不豢食,強受組與羈。
dī tóu héng xià, gè zì dōng xī chí.
低頭衡□下,各自東西馳。
qín rén rèn fǎ lìng, zhǎn ài zūn jūn shī.
秦人任法令,斬艾尊君師。
liù hé shǐ yī jiā, ēn ài yǐ guāi lí.
六合始一家,恩愛已乖離。
yī dàn shān dōng kè, jiē gān yǐ wéi qí.
一旦山東客,揭竿以為旗。
jiào hū lí shān tú, tiān xià xiǎng yìng zhī.
叫呼驪山徒,天下響應之。
sù chē bài zhǐ dào, shuí fù wèi jiē zī.
素車拜軹道,誰復為嗟咨。
“六合始一家”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