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遂相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兵戈遂相隨”全詩
≮舌不能勝,兵戈遂相隨。
古來豪杰士,于今安所之。
大運一朝至,孰分賢與蚩。
所以四老人,去采商山芝。
清風扇六合,百世真吾師。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平日我觀察世間的事物,紛紛爭相追求滿足。
舌頭無法描述這一切,而兵戈因此而產生。
從古至今,豪杰士人,究竟安身之處何在?
命運的輪回一旦到來,誰能分辨聰明和愚昧?
因此,四位老者前去采集商山的仙草。
清風吹拂六合,百世的真理成為我的師長。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對世事的觀察和思考。他看到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中,爭相爭奪和追逐。然而,這種爭斗和競爭最終導致了戰爭和血腥沖突。作者反思了古代的英雄士人,思考著現在的社會環境是否存在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他認為當命運的運轉到達時,人們是否能區分智慧和愚昧。為了尋求真理和智慧,作者提到了四位老者前去采集商山的仙草。最后,他借用清風扇動六合的意象,表達了對百世真理的追求,將其視為自己的導師。
賞析:
《詠史(二十一首)》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命運的思考。詩中使用了對比和轉折的手法,通過對人們追逐物質和戰爭的描繪,突出了作者對這種現象的疑問和反思。他通過提及古代英雄士人和現代社會的對比,暗示了對當下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質疑。最后,通過清風和真理相聯系的形象,表達了對智慧和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這首詩詞在表達中融合了哲學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給人以深思熟慮的感受。作者通過簡練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將復雜的思想表達得深入淺出。同時,他通過對古代英雄士人和現代社會的對比,呈現了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思考,使這首詩詞具有了更加普世的價值和意義。
“兵戈遂相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píng jū guān qún wù, fēn fēn zhēng duǒ yí.
平居觀群物,紛紛爭朵頤。
shé bù néng shèng, bīng gē suì xiāng suí.
≮舌不能勝,兵戈遂相隨。
gǔ lái háo jié shì, yú jīn ān suǒ zhī.
古來豪杰士,于今安所之。
dà yùn yī zhāo zhì, shú fēn xián yǔ chī.
大運一朝至,孰分賢與蚩。
suǒ yǐ sì lǎo rén, qù cǎi shāng shān zhī.
所以四老人,去采商山芝。
qīng fēng shàn liù hé, bǎi shì zhēn wú shī.
清風扇六合,百世真吾師。
“兵戈遂相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