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邦貴知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為邦貴知本”全詩
建侯首褒德,拳拳念生民。
富春有遺老,終竟不為臣。
遂令節義士,視身若埃塵。
前車屢折軸,后駕無回輪。
不有錮黨禁,何由起黃巾。
為邦貴知本,明主宜書紳。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詩人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對歷史的詠史之情,融合了對國家興衰、歷代政治風云和人民苦難的思考和感慨。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反思,揭示了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帶來的深刻觸動。詩人深情地歌頌了那些忠心耿耿、念念不忘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節義士,他們視自己的生命如同塵埃般微不足道,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堅守正義。詩詞中也提到了歷史上一些令人痛心的事實,如賢臣被殘害、國家衰敗、社會動蕩等,這些都引發了詩人對于當下政治的反思。
賞析:
《詠史(二十一首)》以樸素而深沉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國家和社會的憂患意識。詩人通過歷史的鏡頭,提醒人們應當正視當下的政治問題,深思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詩詞中的反問句"不有錮黨禁,何由起黃巾",引發了對當時政治制度的質疑,表達了對于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的無奈和憤慨。而"為邦貴知本,明主宜書紳"這句詩,強調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需要有明主和忠臣,詩人對于政治良知和賢能的期待和推崇。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歷史的風云變幻和人民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切和愛護之情。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詩人希望人們能夠從中吸取教訓,珍視國家的根本和人民的福祉,呼喚著一個有良善政治和社會公正的新時代。
“為邦貴知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sì qī xù yán yùn, jiàn tái yì kuáng xīn.
四七續炎運,漸臺殪狂新。
jiàn hóu shǒu bāo dé, quán quán niàn shēng mín.
建侯首褒德,拳拳念生民。
fù chūn yǒu yí lǎo, zhōng jìng bù wéi chén.
富春有遺老,終竟不為臣。
suì lìng jié yì shì, shì shēn ruò āi chén.
遂令節義士,視身若埃塵。
qián chē lǚ zhé zhóu, hòu jià wú huí lún.
前車屢折軸,后駕無回輪。
bù yǒu gù dǎng jìn, hé yóu qǐ huáng jīn.
不有錮黨禁,何由起黃巾。
wèi bāng guì zhī běn, míng zhǔ yí shū shēn.
為邦貴知本,明主宜書紳。
“為邦貴知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