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屣萬戶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脫屣萬戶侯”全詩
昨日□草春,今朝蓬梗秋。
鼎食豈不美,鴆毒潛戈矛。
華軒豈不貴,長路能摧筜。
子胥棄吳江,屈原赴湘流。
韓彭竟菹醢,蕭樊亦累囚。
何如張子房,脫屣萬戶侯。
深韜黃石略,去從赤松游。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招隱(五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招隱(五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的主題。以下是對該詩詞的分析和賞析:
浮景無根株,逝川不可留。
昨日□草春,今朝蓬梗秋。
這兩句描述了人生瞬息萬變的現象。浮景無根株,意味著世間的景物都是短暫的,沒有真正的根基;逝川不可留,指的是時間的流逝,不可逆轉。
昨日□草春,今朝蓬梗秋。這里的"昨日□草春"表達了昨天還是春天的意境,而"今朝蓬梗秋"則表示今天已經是秋天了。通過對季節的轉換,表達了時間的飛逝、歲月的無情。
鼎食豈不美,鴆毒潛戈矛。
華軒豈不貴,長路能摧筜。
這兩句引申出權謀斗爭和名利欲望的主題。鼎食豈不美,暗指權力和財富的誘惑;鴆毒潛戈矛,則是指權謀之中隱藏的危險和陰謀。
華軒豈不貴,指的是追求高貴和奢華的欲望;長路能摧筜,表明追求名利的長遠之路是充滿困難和挫折的。
子胥棄吳江,屈原赴湘流。
韓彭竟菹醢,蕭樊亦累囚。
這兩句描述了歷史上一些忠誠于理想和信念的人物。子胥棄吳江,指的是吳國名臣伍子胥舍棄了吳國的江山;屈原赴湘流,表達了楚國辭章屈原的忠貞不屈。
韓彭竟菹醢,指的是韓信和彭越最終陷入了困境;蕭樊亦累囚,暗示了晉國名將蕭樊最終也落得了被囚禁的下場。
何如張子房,脫屣萬戶侯。
深韜黃石略,去從赤松游。
這兩句表達了一些歷史上成功逆襲的人物。何如張子房,指的是張良最終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境地脫穎而出,成為萬戶侯;深韜黃石略,指的是劉備和諸葛亮通過深思熟慮和策略統一了中國;去從赤松游,描述了曹操在行軍途中游歷的情景。
整首詩以浮景無常、人生無常為主題,通過對歷史和人物的引用,表達了世事變幻、命運無常的觀念。同時,詩中也暗含了對權謀和名利的警示,以及對忠誠和智慧的贊頌。
“脫屣萬戶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o yǐn wǔ shǒu
招隱(五首)
fú jǐng wú gēn zhū, shì chuān bù kě liú.
浮景無根株,逝川不可留。
zuó rì cǎo chūn, jīn zhāo péng gěng qiū.
昨日□草春,今朝蓬梗秋。
dǐng shí qǐ bù měi, zhèn dú qián gē máo.
鼎食豈不美,鴆毒潛戈矛。
huá xuān qǐ bù guì, cháng lù néng cuī dāng.
華軒豈不貴,長路能摧筜。
zi xū qì wú jiāng, qū yuán fù xiāng liú.
子胥棄吳江,屈原赴湘流。
hán péng jìng zū hǎi, xiāo fán yì lèi qiú.
韓彭竟菹醢,蕭樊亦累囚。
hé rú zhāng zǐ fáng, tuō xǐ wàn hù hòu.
何如張子房,脫屣萬戶侯。
shēn tāo huáng shí lüè, qù cóng chì sōng yóu.
深韜黃石略,去從赤松游。
“脫屣萬戶侯”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