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踏東海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足踏東海鰲”全詩
鳴騶列前后,從者皆俊髦。
坐我蓬蓽下,向我談伊皋。
手斡北斗魁,足踏東海鰲。
高視六合內,泰山等毫毛。
揮袂起謝客,且還飲我醪。
醉臥不知曉,衡門塞蓬蒿。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招隱(五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招隱(五首)》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有客款我廬,身披紫云袍。
鳴騶列前后,從者皆俊髦。
坐我蓬蓽下,向我談伊皋。
手斡北斗魁,足踏東海鰲。
高視六合內,泰山等毫毛。
揮袂起謝客,且還飲我醪。
醉臥不知曉,衡門塞蓬蒿。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隱士的生活情景。他的廬舍迎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身穿紫色云紋的袍子。鳴騶列隊排在前后,隨從們都裝束典雅。隱士坐在蓬蓽之下,與客人談論著伊皋之事。他手持北斗,腳踏東海鰲,俯瞰著六合之內,連泰山的細毛都能看得清楚。他揮袖起身向客人告別,然后一起暢飲自己釀造的醪酒。他喝得醉醺醺,不知道天色已晚,回到自己的住處時,發現蓬蒿已經堵住了衡門。
賞析:
這首詩詞以隱士的生活為背景,表達了隱士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境界。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紫云袍、北斗魁、東海鰲等,展示了隱士高遠的志趣和對自然的親近。隱士所處的環境被描繪得寧靜而優美,蓬蓽、伊皋、泰山等形象豐富而富有詩意。詩中的醪酒和醉臥的描寫,表達了隱士追求自由自在、超脫塵世的心態。最后一句描繪了隱士回到住處時的情景,通過衡門塞蓬蒿的描寫,暗示了他的隱居之地與塵世隔絕,形成了一種靜謐幽雅的意境。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巧妙地描繪了隱士的生活情景和內心世界,展現了隱士追求寧靜自在、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通過對自然景物、隱士行為和隱居環境的描寫,給人以深邃而寧靜的感受,啟發讀者對自然、對內心追求的思考。
“足踏東海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o yǐn wǔ shǒu
招隱(五首)
yǒu kè kuǎn wǒ lú, shēn pī zǐ yún páo.
有客款我廬,身披紫云袍。
míng zōu liè qián hòu, cóng zhě jiē jùn máo.
鳴騶列前后,從者皆俊髦。
zuò wǒ péng bì xià, xiàng wǒ tán yī gāo.
坐我蓬蓽下,向我談伊皋。
shǒu wò běi dǒu kuí, zú tà dōng hǎi áo.
手斡北斗魁,足踏東海鰲。
gāo shì liù hé nèi, tài shān děng háo máo.
高視六合內,泰山等毫毛。
huī mèi qǐ xiè kè, qiě hái yǐn wǒ láo.
揮袂起謝客,且還飲我醪。
zuì wò bù zhī xiǎo, héng mén sāi péng hāo.
醉臥不知曉,衡門塞蓬蒿。
“足踏東海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