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螢何足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燈螢何足辨”全詩
燈螢何足辨,所悲老且瞢。
瞢老復何用,甘心就無能。
逍遙麋鹿愿,所得良已弘。
¤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雜詩(三十三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雜詩(三十三首)》
朝代:明代
作者:劉基
老眼瞇昏夜,
見螢以為燈。
燈螢何足辨,
所悲老且瞢。
瞢老復何用,
甘心就無能。
逍遙麋鹿愿,
所得良已弘。
《雜詩(三十三首)》是明代劉基所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老去的狀態和無能為力的感嘆,同時抒發了對逍遙自在、追求自由的愿望。
詩中描述了夜晚老眼昏花的景象,作者將飛舞的螢火蟲當作燈光,暗示自己的視力已經衰退,無法分辨真假。作者感到悲哀,因為他不僅老去,還失去了辨識事物的能力。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思考老去和無能的意義。他認為瞢目和年老無用,但他甘心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現實。同時,他表達了追求逍遙自在的愿望,比喻自己希望像自由自在的麋鹿一樣無拘無束。作者認為,雖然自己無法改變老去和無能的命運,但已經獲得的智慧和經驗已經足夠豐富,并將這種智慧視為寶貴的財富。
這首詩詞通過對老去和無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自由追求的渴望。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將螢火蟲和燈光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對自己視力衰退的無奈和悲哀。整首詩詞意境深遠,抒發了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感悟,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燈螢何足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sān shí sān shǒu
雜詩(三十三首)
lǎo yǎn mī hūn yè, jiàn yíng yǐ wéi dēng.
老眼瞇昏夜,見螢以為燈。
dēng yíng hé zú biàn, suǒ bēi lǎo qiě méng.
燈螢何足辨,所悲老且瞢。
méng lǎo fù hé yòng, gān xīn jiù wú néng.
瞢老復何用,甘心就無能。
xiāo yáo mí lù yuàn, suǒ de liáng yǐ hóng.
逍遙麋鹿愿,所得良已弘。
¤
“燈螢何足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