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悵望無因見夏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悵望無因見夏后”全詩
悵望無因見夏后,再平水土敘彝倫。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次韻和石末公見寄(五絕)》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和石末公見寄(五絕)》是明代劉基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楩楠割截為椽杙,
歲暮搜材到柞薪。
悵望無因見夏后,
再平水土敘彝倫。
譯文:
用楩楠木割截成椽杙,
歲末尋找材料做柞薪。
悵望無緣見到夏后天子,
再度平定水土,敘述彝倫之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劉基對于國家命運和自己身世的憂思。詩中通過描述割伐楩楠木材、搜集柞薪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于國家安定和繁榮的期盼。然而,作者卻感到無奈,因為他懷念著夏朝的統治者,希望能夠再度平定亂世,恢復水土的安寧,敘述彝倫之事,但卻沒有機會實現。
賞析:
這首五絕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衰的關切和個人命運的無奈。通過描繪材料的搜集和國家統治者的懷念,詩詞在幾個簡潔的句子中展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其中,楩楠木和柞薪的形象象征了國家的資源和力量,而夏后天子的懷念則折射出作者對于過去輝煌時期的向往。整首詩氛圍凝重,情感真摯,通過幾個簡短的場景描寫,給人以深思和思考的空間。它表達了作者對于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思考,以及對于歷史和傳統的思念之情。
“悵望無因見夏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é shí mò gōng jiàn jì wǔ jué
次韻和石末公見寄(五絕)
pián nán gē jié wèi chuán yì, suì mù sōu cái dào zhà xīn.
楩楠割截為椽杙,歲暮搜材到柞薪。
chàng wàng wú yīn jiàn xià hòu, zài píng shuǐ tǔ xù yí lún.
悵望無因見夏后,再平水土敘彝倫。
“悵望無因見夏后”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