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羨焦頭居上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羨焦頭居上客”全詩
不羨焦頭居上客,空憐舐痔得車多。
深山虎豹來城市,落日鼪鼯出薜蘿。
薇蕨可羹魚可膾,白云長自在巖阿。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感事呈石末公》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事呈石末公》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感事呈石末公
前飛鸧鴰后駕鵝,
天闊風高奈汝何。
不羨焦頭居上客,
空憐舐痔得車多。
深山虎豹來城市,
落日鼪鼯出薜蘿。
薇蕨可羹魚可膾,
白云長自在巖阿。
譯文:
前面飛翔的是兇猛的猛禽,后面駕車的是溫順的鵝,
廣闊的天空,高飛的狂風,對你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不羨慕那些焦頭爛額的富貴客人,
只可憐那些舔舐痔瘡的人卻得到了車馬的豐富。
深山中的虎豹卻來到了城市,
落日之時樹上的鼪鼯出現在薜蘿叢中。
薇蕨可以用來煮羹,魚可以用來切成塊,
白云自由自在地在巖石間飄蕩。
詩意和賞析:
《感事呈石末公》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詩中以形象的對比和夸張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世道和人情的批判和諷刺。
詩的開頭,作者以飛鸧鴰和駕鵝的對比,揭示了社會中強者與弱者、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差距。天空廣闊、風高,但對于普通人來說,這一切又有何意義呢?作者借此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和對權貴階層的不羨慕。
接著,詩中出現了一個對比場景:焦頭爛額的富貴客人與舔舐痔瘡的人。前者擁有了富貴,但卻焦頭爛額;后者雖然貧窮,但卻得到了車馬的奢侈享受。這種對比揭示了社會中的荒謬和顛倒,富貴與貧窮的界限被顛倒,令人深思。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深山中的猛獸虎豹來到城市,樹上的鼪鼯出現在薜蘿叢中。這一描寫不僅展示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碰撞,也暗示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荒誕。最后,詩中提到薇蕨和魚,薇蕨可羹、魚可膾,白云在巖石之間自由飄蕩。這一部分表達了自然的自由和純粹,與人類社會相比,自然更加自在和無拘束。
整首詩詞以夸張的情景和對比的手法,揭示了社會的荒謬和人生的無奈。作者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倫理淪喪的不滿與思考,同時也借此啟示人們關注自然、德行和自由的重要性。這首詩詞通過獨特的描寫和隱喻手法,引發讀者對社會秩序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不羨焦頭居上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shì chéng shí mò gōng
感事呈石末公
qián fēi cāng guā hòu jià é, tiān kuò fēng gāo nài rǔ hé.
前飛鸧鴰后駕鵝,天闊風高奈汝何。
bù xiàn jiāo tóu jū shàng kè, kōng lián shì zhì dé chē duō.
不羨焦頭居上客,空憐舐痔得車多。
shēn shān hǔ bào lái chéng shì, luò rì shēng wú chū bì luó.
深山虎豹來城市,落日鼪鼯出薜蘿。
wēi jué kě gēng yú kě kuài, bái yún zhǎng zì zài yán ā.
薇蕨可羹魚可膾,白云長自在巖阿。
“不羨焦頭居上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