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須垂一萬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日須垂一萬行”全詩
扶桑未換旸烏彩,腐草猶爭爝火光。
百戰承平戎馬佚,七年戰伐艾菅長。
長沙遷客能流涕,一日須垂一萬行。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次韻和石末公漫興見寄(二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和石末公漫興見寄(二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詩詞。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對世事的思考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濟世何人希管樂,
隱居無處覓求羊。
扶桑未換旸烏彩,
腐草猶爭爝火光。
這首詩的開篇表達了詩人對于世俗繁忙生活的疑問:“濟世何人希管樂”指的是現實社會中有誰愿意追求藝術和美好的事物。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渴望:“隱居無處覓求羊”,意味著他希望找到一個適合隱居的地方,過上恬靜自在的生活。
“扶桑未換旸烏彩,腐草猶爭爝火光”這兩句描繪了世事的變幻和光陰的流逝。其中,“扶桑未換旸烏彩”指的是太陽未變換黃昏的光彩,暗喻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而“腐草猶爭爝火光”則表達了即使是腐爛的草木也會爭相散發出微弱的光芒,象征著人們對于生命的追求和希望。
百戰承平戎馬佚,
七年戰伐艾菅長。
長沙遷客能流涕,
一日須垂一萬行。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歷史的變遷和戰爭的殘酷。詩人寫道:“百戰承平戎馬佚”,指的是在久經戰亂之后,百姓終于迎來了和平,軍隊也解除了戰備。然而,“七年戰伐艾菅長”,戰爭的創傷仍然存在,農田荒蕪,百姓生活艱難。最后兩句“長沙遷客能流涕,一日須垂一萬行”表達了詩人對戰爭傷害的同情和憤怒。他提到長沙的流離失所的難民會流淚,每天流下一萬行的眼淚,強調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無盡的悲傷。
這首詩詞通過對世事變遷和戰爭創傷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和對于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中的意象和對比,如扶桑與腐草、百戰與承平,展現出詩人深沉的情感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尋。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引發讀者對于人生境遇和理想生活的思考。
“一日須垂一萬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é shí mò gōng màn xìng jiàn jì èr shǒu
次韻和石末公漫興見寄(二首)
jì shì hé rén xī guǎn yuè, yǐn jū wú chǔ mì qiú yáng.
濟世何人希管樂,隱居無處覓求羊。
fú sāng wèi huàn yáng wū cǎi, fǔ cǎo yóu zhēng jué huǒ guāng.
扶桑未換旸烏彩,腐草猶爭爝火光。
bǎi zhàn chéng píng róng mǎ yì, qī nián zhàn fá ài jiān zhǎng.
百戰承平戎馬佚,七年戰伐艾菅長。
cháng shā qiān kè néng liú tì, yī rì xū chuí yī wàn xíng.
長沙遷客能流涕,一日須垂一萬行。
“一日須垂一萬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