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自為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末世自為心”全詩
末世自為心,骨肉多嫌猜。
沉沉十日雨,漫漫百畝苔。
苔深車輪沒,平路生蒿萊。
嗚呼張仲蔚,衡門何由開。
¤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旅興(四十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旅興(四十首)》是明代詩人劉基的作品。該詩通過描述人們的情感和社會現象,表達了詩人對人性的思考和對時代變遷的感嘆。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上古人一心,生榮死同哀。
末世自為心,骨肉多嫌猜。
沉沉十日雨,漫漫百畝苔。
苔深車輪沒,平路生蒿萊。
嗚呼張仲蔚,衡門何由開。
詩意和賞析:
《旅興(四十首)》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人性的善惡和社會的變遷。首先,詩中提到了上古時期的人們,他們具有同理心,對生死和榮辱都有共同的感受,表達了一種親密關系和情感的連結。然而,隨著時代的進展,人們變得自私和冷漠,親情的紐帶被削弱,骨肉親屬之間充滿了嫌隙和猜疑。
接下來,詩人通過描寫連綿不斷的十日雨和遍布百畝土地的苔蘚,營造出一種陰郁、荒涼的氛圍。苔蘚深厚得足以淹沒車輪,平坦的道路上長滿了蒿萊雜草,這種景象象征著人心的荒蕪和社會的腐敗,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道德的淪喪。
最后兩句“嗚呼張仲蔚,衡門何由開”,引出了一個名字為張仲蔚的人物,他的衡門無法打開。這里可以理解為張仲蔚是一個形象化的人物,代表著那些陷入困境、無法擺脫苦難的普通人。衡門的關閉象征著希望的消失和無法改變現狀,表達了詩人對于社會現實的憂慮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整首詩通過對古人和現代社會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人性的擔憂和對社會現象的反思。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對于人情世故、社會倫理的痛惜,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蛻變,給人以深思。
“末世自為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ǚ xìng sì shí shǒu
旅興(四十首)
shàng gǔ rén yī xīn, shēng róng sǐ tóng āi.
上古人一心,生榮死同哀。
mò shì zì wèi xīn, gǔ ròu duō xián cāi.
末世自為心,骨肉多嫌猜。
chén chén shí rì yǔ, màn màn bǎi mǔ tái.
沉沉十日雨,漫漫百畝苔。
tái shēn chē lún méi, píng lù shēng hāo lái.
苔深車輪沒,平路生蒿萊。
wū hū zhāng zhòng wèi, héng mén hé yóu kāi.
嗚呼張仲蔚,衡門何由開。
¤
“末世自為心”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