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此中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色此中分”全詩
鶴跡松陰見,泉聲竹里聞。
草青經宿雨,山紫帶斜曛。
采藥知何處,柴門掩白云。
分類:
作者簡介(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溪山?翠圖》唐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溪山?翠圖》是明代文人唐寅的作品。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山水圖景,展現了春天的自然景觀和韻味。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春林通一徑,野色此中分。
鶴跡松陰見,泉聲竹里聞。
草青經宿雨,山紫帶斜曛。
采藥知何處,柴門掩白云。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以春天的山林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交融,傳達出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
首句“春林通一徑,野色此中分。”表達了春天山林蓬勃生機的景象。"春林通一徑"意味著整個山林都被春意所籠罩,一片生機盎然。"野色此中分"揭示出山林景色的多樣性,各種野花野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
接下來的兩句“鶴跡松陰見,泉聲竹里聞。”描繪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觀。鶴的蹤跡在松樹的蔭蔽下可見,泉水的潺潺聲從竹林中傳來,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受。通過這種描寫,詩人展示了山林的和諧與寧靜。
接著的兩句“草青經宿雨,山紫帶斜曛。”通過描寫草地和山巒的顏色,傳達了春天的色彩和氛圍。"草青經宿雨"意味著雨后的草地青翠欲滴,春雨滋潤了大地;"山紫帶斜曛"則表現了山巒在傍晚的斜陽映照下呈現出紫色的美麗景象。這些描寫使整個山林的色彩更加豐富多彩。
最后兩句“采藥知何處,柴門掩白云。”暗示了詩人對山林的依戀和對自然的向往。"采藥知何處"表達了詩人對山中草藥的追求,同時也流露出對山林中深處美景的向往;"柴門掩白云"則描繪了山林中一戶人家,他們的柴門緊閉,仿佛與白云相融,給人以寧靜、遙遠的感受。
整首詩詞通過對春天山林的描寫,展現了山水之間的和諧、寧靜和美感。同時,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自然景觀的美妙和獨特魅力。
“野色此中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shān? cuì tú
溪山?翠圖
chūn lín tōng yī jìng, yě sè cǐ zhōng fēn.
春林通一徑,野色此中分。
hè jī sōng yīn jiàn, quán shēng zhú lǐ wén.
鶴跡松陰見,泉聲竹里聞。
cǎo qīng jīng sù yǔ, shān zǐ dài xié xūn.
草青經宿雨,山紫帶斜曛。
cǎi yào zhī hé chǔ, zhài mén yǎn bái yún.
采藥知何處,柴門掩白云。
“野色此中分”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