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遇著賞花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曾遇著賞花人”全詩
借問牧童應沒酒,試嘗梅子又生仁。
六如偈送錢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
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
¤
分類:
作者簡介(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和石田先生落花詩(二十首)》唐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石田先生落花詩(二十首)》是明代唐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今朝春比昨朝春,
今天的春天比昨天的春天更加美好,
北阮(指北方)繁盛而南阮(指南方)貧窮。
借問牧童應沒酒,
我問牧童,他是否沒有酒,
試嘗梅子又生仁。
試著嘗一嘗梅子,發現它已經結出了核。
六如偈送錢塘妾,
以六如偈(佛教的六條如實之意)送給錢塘的姑娘,
八斗才逢洛水神。
八斗的才能才剛剛遇見了洛水的神靈。
多少好花空落盡,
多少美麗的花兒空落一空,
不曾遇著賞花人。
卻沒有人來欣賞。
這首詩詞展現了春天的變化、人生的起伏和賞花之憾。唐寅以春天的變遷來表達了生活的變化無常,北方繁盛南方貧窮的比喻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他用牧童沒有酒和梅子結核的描寫,表達了生活中的不足和意外的收獲。在最后兩句中,他抒發了對美好事物被忽視的遺憾,強調了人們對美的賞析的重要性。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意象的運用,抓住了人生和自然的變化,表達了詩人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于生活中遺憾的思考。它既有禪宗的意境,又帶有現實社會的關注,展現了唐寅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情感。
“不曾遇著賞花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hí tián xiān shēng luò huā shī èr shí shǒu
和石田先生落花詩(二十首)
jīn zhāo chūn bǐ zuó cháo chūn, běi ruǎn fān chéng nán ruǎn pín.
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番成南阮貧。
jiè wèn mù tóng yīng méi jiǔ, shì cháng méi zǐ yòu shēng rén.
借問牧童應沒酒,試嘗梅子又生仁。
liù rú jì sòng qián táng qiè, bā dǒu cái féng luò shuǐ shén.
六如偈送錢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
duō shǎo hǎo huā kōng luò jǐn, bù céng yù zhe shǎng huā rén.
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
¤
“不曾遇著賞花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