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對縣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柴門對縣衙”全詩
酒資千畝苧,生計一園瓜。
雨步荷巾濕,風吟席帽斜。
時時扶短杖,看竹到東家。
分類:
作者簡介(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翟好問》楊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翟好問》是明代楊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給出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愛爾山城隱,柴門對縣衙。
酒資千畝苧,生計一園瓜。
雨步荷巾濕,風吟席帽斜。
時時扶短杖,看竹到東家。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隱居山城的生活場景。詩人楊基在山城中隱居,他的柴門正對著縣衙。他的生計來源是種植一園瓜果,而他的酒錢則來自于千畝茂盛的苧麻。他身處山城,常常會有雨水打濕他的荷巾,風吹得他的席帽斜倒。他經常扶著短杖,漫步在竹林中,向東邊的鄰居家去看竹子。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隱居山城的生活景象。詩人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現了山城的寧靜和安逸。柴門對著縣衙,意味著詩人遠離塵囂,追求內心的寧靜。他種植瓜果和苧麻,過著樸實而自給自足的生活。雨水打濕荷巾,風吹倒席帽,表現出自然界的變幻和詩人與自然的融合。詩人時常扶短杖,漫步在竹林中,表達了他對自然的向往和對藝術、文化的追求。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寧靜、恬靜和對自然的熱愛。
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傳遞了隱居者追求自然與寧靜的心境,將讀者帶入了一種寧靜、恬靜的山城生活氛圍中。同時,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和對生活的深度體驗也使這首詩詞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柴門對縣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í hǎo wèn
翟好問
ài ěr shān chéng yǐn, zhài mén duì xiàn yá.
愛爾山城隱,柴門對縣衙。
jiǔ zī qiān mǔ zhù, shēng jì yī yuán guā.
酒資千畝苧,生計一園瓜。
yǔ bù hé jīn shī, fēng yín xí mào xié.
雨步荷巾濕,風吟席帽斜。
shí shí fú duǎn zhàng, kàn zhú dào dōng jiā.
時時扶短杖,看竹到東家。
“柴門對縣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