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問出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必問出處”全詩
孔明臥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
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
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
¤
分類:
作者簡介(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感懷(十四首)》楊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懷(十四首)》是明代楊基的一首詩詞,描繪了歷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跡,表達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
譯文:
鄧禹南陽來,仗策歸光武。
孔明臥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
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
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幾個歷史人物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敬佩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首先,鄧禹和光武是兩位具有杰出才能的歷史人物,鄧禹雖然來自南陽,但他的才干使得光武得以重回中原,建立東漢王朝。孔明則是指諸葛亮,他雖然才華出眾,但卻選擇隱居在隆中,并未立即效力于當時的主公。這里表現了孔明高尚的品質和對事業的忠誠。
詩中提到“英雄各有見”,表明每個英雄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立場,無需過多糾結于他們的出身和來歷。孫曹與更始指的是三國時期的孫權、曹操和新朝的更始帝,他們代表了不同的勢力和立場,彼此之間的交鋒和矛盾是歷史的必然。詩人認為他們的事跡和言論不可同日而語,意味著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不能相提并論。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非昭烈賢”,指的是劉備。劉備曾三次拜訪孔明,表現出了他對智者的敬重和對國家利益的追求。然而,詩人認為劉備并非真正的昭烈賢君,因為他在第一次拜訪時并沒有立即任用孔明,而是經過了三次拜訪才最終信任他。這表明詩人對于君子應該具備明辨時勢的能力,及時作出正確的決策和選擇。
最后一句“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表達了詩人對于君子的期望。君子應當認清時勢的發展,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明智的判斷,同時要保持自己的純潔和高尚品德,守身如處女。
整首詩通過對歷史人物的點題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寄托了對于君子品質的贊美和期許。
“何必問出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huái shí sì shǒu
感懷(十四首)
dèng yǔ nán yáng lái, zhàng cè guī guāng wǔ.
鄧禹南陽來,仗策歸光武。
kǒng míng wò lóng zhōng, bù jí shì xiān zhǔ.
孔明臥隆中,不即事先主。
yīng xióng gè yǒu jiàn, hé bì wèn chū chù.
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sūn cáo yǔ gēng shǐ, wèi kě tóng rì yǔ.
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
xiàng fēi zhāo liè xián, sān gù yóu wèi xǔ.
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
jūn zǐ dāng shí shí, shǒu shēn rú chǔ nǚ.
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
¤
“何必問出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