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臺此去流聲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燕臺此去流聲實”全詩
每因芳草憂鵜鴃,苦詠場苗羨白駒。
俗吏何嘗知大體,清朝方急用真儒。
燕臺此去流聲實,見說諸公誦子虛。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胡則大學正滿秩趨京賦詩為贈》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胡則大學正滿秩趨京賦詩為贈》是宋代文臣王珪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學者的狀況和心境,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于學術的冷淡和功利的現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一間空蕩的房間,幾卷書靜靜躺在那里,
三年的時間,我冷冷清清地在這里埋頭讀書,卻沒有足夠的資財。
每當看到盛開的芳草,我感到憂傷,因為我無法和鵜鴃一樣自由自在。
我苦苦吟詠,卻只能羨慕那些受寵的白駒。
俗世間的官員們又何嘗懂得學問的真諦,
現今朝廷迫切需要真正的儒者來治理國家。
離開了燕臺的聲音實際上是流失了,
聽說那些官員們只會誦讀虛幻的詩篇。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個學者的遭遇,抨擊了當時社會對于學問的冷漠和功利心態。詩人自述自己的困境,他身處一個空蕩的房間,只有幾卷書籍陪伴著他,同時也表明他的貧困和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他感嘆自己無法像鵜鴃一樣自由自在地暢享芳草盛開的美景,因為他被現實所困擾,無法獲得自由。他苦苦吟詠,但只能羨慕那些受到寵愛和優待的人。
詩詞中還指出了社會上對于學問的誤解和對真正儒者的需求。俗世間的官員們無法理解學問的真諦,只追求功名利祿。而當時的朝廷卻迫切需要真正的儒者來治理國家。燕臺的聲音流失了,意味著真正的學問和價值觀被忽略和遺忘,取而代之的是空洞的詩篇和華而不實的言辭。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一個學者的境況描繪,表達了對于社會對學問冷漠和功利的不滿,同時呼吁朝廷重視真正的儒者,并警示人們要珍惜真正的學問和價值觀。
“燕臺此去流聲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zé dà xué zhèng mǎn zhì qū jīng fù shī wèi zèng
胡則大學正滿秩趨京賦詩為贈
yī shì xiāo rán shù juǎn shū, sān nián lěng yuàn chū wú lǘ.
一室蕭然數卷書,三年冷掾出無驢。
měi yīn fāng cǎo yōu tí jué, kǔ yǒng chǎng miáo xiàn bái jū.
每因芳草憂鵜鴃,苦詠場苗羨白駒。
sú lì hé cháng zhī dà tǐ, qīng cháo fāng jí yòng zhēn rú.
俗吏何嘗知大體,清朝方急用真儒。
yàn tái cǐ qù liú shēng shí, jiàn shuō zhū gōng sòng zǐ xū.
燕臺此去流聲實,見說諸公誦子虛。
“燕臺此去流聲實”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