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迎爽氣入朝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常迎爽氣入朝山”全詩
猶帶驚波下滄海,常迎爽氣入朝山。
苔文半染風霜古,鳥影時過歲月間。
誰更瀟湘移雨竹,滿軒疏灑翠成斑。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依韻和景彝觀刑部廳燕侍郎畫山水二首》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依韻和景彝觀刑部廳燕侍郎畫山水二首》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王珪創作的,描繪了一幅山水畫作的景象。詩人回憶起過去的人曾經欣賞過這幅畫作,而今墨色依然醇厚,隱約可見。畫作仿佛帶著波濤的驚鴻之勢下沉到了遼闊的海洋中,又常常吸納著清新的氣息進入朝堂之山。歲月的流轉使得畫作上的苔文半染風霜,鳥影時而掠過,見證了時光的流轉。詩人更加贊嘆那瀟湘移雨的竹子,滿庭的翠綠點綴得如斑點般美麗。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一幅山水畫作,展現了詩人對于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藝術的欣賞。詩中的畫作被形容為醇墨留存,隱約可見,給人一種深邃、神秘的感覺。畫作中的山水景色仿佛融入了波濤洶涌的海洋,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欣賞之情。同時,畫作也常常吸納清新的氣息進入朝堂之山,這種把山水畫與朝堂相結合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對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之美。
詩中還出現了苔文和鳥影,這些細節描寫使得整幅畫作更加具體生動,也暗示了歲月的流轉和時間的變遷。詩人對于竹子的描繪更是別具一格,形容其為瀟湘移雨,將竹子與湖光山色相結合,展現出一種優美的自然景象。
整首詩以描繪山水畫作為主線,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境的營造,讓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畫作中的景色和情感。詩人以自己的感受和贊美,將藝術與自然、人文相結合,展現了他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常迎爽氣入朝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yùn hé jǐng yí guān xíng bù tīng yàn shì láng huà shān shuǐ èr shǒu
依韻和景彝觀刑部廳燕侍郎畫山水二首
xī rén céng cǐ lián yōu bì, chún mò jīn liú yǐn yuē jiān.
昔人曾此憐幽壁,醇墨今留隱約間。
yóu dài jīng bō xià cāng hǎi, cháng yíng shuǎng qì rù cháo shān.
猶帶驚波下滄海,常迎爽氣入朝山。
tái wén bàn rǎn fēng shuāng gǔ, niǎo yǐng shí guò suì yuè jiān.
苔文半染風霜古,鳥影時過歲月間。
shuí gèng xiāo xiāng yí yǔ zhú, mǎn xuān shū sǎ cuì chéng bān.
誰更瀟湘移雨竹,滿軒疏灑翠成斑。
“常迎爽氣入朝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