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笑怒螳猶強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堪笑怒螳猶強臂”全詩
堪笑怒螳猶強臂,不知蟄戶欲驚雷。
咄嗟武相深冤洗,指顧山東治境開。
吏部聲名千古在,斷碑何處臥蒼苔。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登懸瓠城感吳季子》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懸瓠城感吳季子》是宋代王珪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將軍的戈甲從天下消失,
丞相的旌旗覆蓋大地。
可笑的是,螳螂仍然傲慢,
不知道千軍萬馬即將來襲。
突然間,武將的深仇被洗凈,
山東的疆土得到治理。
吏部的名聲將流傳千古,
斷碑卻躺在何處的蒼苔中。
詩意:
這首詩以夸張的修辭手法揭示了時局混亂和官場的險惡。將軍和丞相作為權力的象征,在這個詩詞中成為表達社會現象的借喻。詩人通過描述將軍的戈甲消失和丞相的旌旗覆蓋大地,暗示了當時朝廷內外的混亂和動蕩。詩中提到的螳螂和驚雷則象征著那些自以為強大的人物,他們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毫無察覺。而武將的冤屈得到了洗雪,山東的治理也得以開展,這意味著社會將迎來新的局面。最后,詩人指出吏部的聲名將流傳千古,而被斷碑所覆蓋的蒼苔則象征了歷史的遺忘和腐朽。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夸張的形象描寫和比喻手法,表達了時局混亂和社會變革的思考。詩人通過將將軍和丞相作為象征權力的形象,以及螳螂和驚雷作為象征自負和盲目的形象,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和權力的腐敗。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治理者的希望和對社會變革的期待。最后,詩人以吏部的聲名和斷碑的蒼苔作為對比,展示了歷史的殘酷和時代的更迭。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展示了王珪作為一位文人官員的見解和思考。
“堪笑怒螳猶強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xuán hù chéng gǎn wú jì zǐ
登懸瓠城感吳季子
jiāng jūn gē jiǎ cóng tiān xià, chéng xiàng jīng qí zā dì lái.
將軍戈甲從天下,丞相旌旗匝地來。
kān xiào nù táng yóu qiáng bì, bù zhī zhé hù yù jīng léi.
堪笑怒螳猶強臂,不知蟄戶欲驚雷。
duō jiē wǔ xiāng shēn yuān xǐ, zhǐ gù shān dōng zhì jìng kāi.
咄嗟武相深冤洗,指顧山東治境開。
lì bù shēng míng qiān gǔ zài, duàn bēi hé chǔ wò cāng tái.
吏部聲名千古在,斷碑何處臥蒼苔。
“堪笑怒螳猶強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