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胡觴亦自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對胡觴亦自嗤”全詩
雁思水國猶南翥,人在冰天更北馳。
狂吹欲號沙四作,凍云無賴日西垂。
平生可是嗟行役,一對胡觴亦自嗤。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一題白馬館》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一題白馬館》是宋代文學家王珪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邊塞征戰的艱苦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壯士忠誠奮斗的贊美和自嘲。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白馬芒原非路岐,
征夫示起雪侵肌。
雁思水國猶南翥,
人在冰天更北馳。
狂吹欲號沙四作,
凍云無賴日西垂。
平生可是嗟行役,
一對胡觴亦自嗤。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邊塞征戰的場景為背景,表現了戰士在惡劣環境下堅毅不屈的精神面貌。白馬芒原非路岐,意味著戰士們的征程并不平坦,荒涼的原野上沒有明確的道路指引,但他們仍然勇往直前。征夫示起雪侵肌,描述了寒冷的冬天,士兵們身上被積雪所覆蓋,但他們展示出了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生命力。
詩中提到的雁思水國猶南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即使身在邊塞,戰士們仍然懷念著故土,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園。人在冰天更北馳,描繪了戰士們在嚴寒的冰天中奮力前行的場景,展現了他們堅毅不拔的意志和頑強的追求。
狂吹欲號沙四作,凍云無賴日西垂,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沙漠中狂風呼嘯、冰云凝結的情景,凸顯了極端環境對戰士們的考驗。平生可是嗟行役,一對胡觴亦自嗤,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行軍打仗的辛苦與無奈的感慨。盡管戰士們付出了艱辛努力,但他們的付出往往被社會所忽視,即使在勝利之際也難以得到應有的贊賞。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生動刻畫了邊塞征戰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壯士們忠誠奮斗精神的贊美,并展示了自我嘲諷的一面。詩中融入了對家園的思念、對極端環境的描繪以及對行軍生活的反思,通過對軍人艱苦辛勞的描寫,彰顯了他們的英勇和堅韌不拔的品質。整首詩充滿了豪情壯志,表達了詩人對邊塞征戰生活的獨特理解和深刻感受。
“一對胡觴亦自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tí bái mǎ guǎn
一題白馬館
bái mǎ máng yuán fēi lù qí, zhēng fū shì qǐ xuě qīn jī.
白馬芒原非路岐,征夫示起雪侵肌。
yàn sī shuǐ guó yóu nán zhù, rén zài bīng tiān gèng běi chí.
雁思水國猶南翥,人在冰天更北馳。
kuáng chuī yù hào shā sì zuò, dòng yún wú lài rì xī chuí.
狂吹欲號沙四作,凍云無賴日西垂。
píng shēng kě shì jiē xíng yì, yī duì hú shāng yì zì chī.
平生可是嗟行役,一對胡觴亦自嗤。
“一對胡觴亦自嗤”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