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喜去龍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茲喜去龍庭”全詩
大漠夜猶白,寒山春不青。
峰多常蔽日,地絕欲回星。
同類惟所適,鳴鑣毋暫停。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發會同館》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發會同館》是宋代宰相王珪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的自豪和使命感,同時也展現了對自然景色的感嘆和思考。
詩詞中的"一持天子節,茲喜去龍庭"表達了作者作為宰相,執掌天子的權柄和重要職責的自豪感。他喜悅地離開了皇帝的宮廷,來到了會同館,這里是他處理政務和輔佐皇帝的地方。
接著,詩詞用"大漠夜猶白,寒山春不青"來描繪自然景色。在廣袤的沙漠中,即使是夜晚,依然明亮如白晝,而寒冷的山嶺卻沒有春天的綠色。這種景象傳達了一種無常的感覺,也可能暗示了政治上的動蕩和不穩定。
詩詞中的"峰多常蔽日,地絕欲回星"描繪了高山的峰巒層疊,常常擋住了陽光,使周圍的地面失去了光明。地面也仿佛迷失了方向,無法找到回歸的星辰。這樣的描寫給人一種壓抑和困頓的感覺,可能代表了政治上的挫折和困境。
最后兩句"同類惟所適,鳴鑣毋暫停"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的思考。他認為只有適應環境、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他強調要像鳴鑣一樣,不停地奏響,不停地行動,不停地為國家和皇帝盡職盡責。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示了作者對自己職責和身份的自豪感,同時也透露出對政治和自然的思考。通過描繪沙漠、山嶺和星辰等景象,詩詞表達了一種無常和困頓的意境。最后,作者呼喚自己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堅定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茲喜去龍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ā huì tóng guǎn
發會同館
yī chí tiān zǐ jié, zī xǐ qù lóng tíng.
一持天子節,茲喜去龍庭。
dà mò yè yóu bái, hán shān chūn bù qīng.
大漠夜猶白,寒山春不青。
fēng duō cháng bì rì, dì jué yù huí xīng.
峰多常蔽日,地絕欲回星。
tóng lèi wéi suǒ shì, míng biāo wú zàn tíng.
同類惟所適,鳴鑣毋暫停。
“茲喜去龍庭”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