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嗟蜍與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嗟蜍與志”全詩
忍看垂絕筆,誰續斷弦音。
精爽今如天,衣冠恨更深。
卻嗟蜍與志,處世漫侵尋。
分類:
作者簡介(張栻)
《故觀文建安劉公挽詩四首》張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故觀文建安劉公挽詩四首》是宋代詩人張栻所作,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恥辱的憂憤之情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國家的屈辱應該由臣子來承受,但公家的后代卻心不在焉。
我不忍心看到文采絕盡的筆,誰能繼續弦音的綿延。
我的精神如今清晰明亮如天空,但我的衣冠卻更深地懷恨。
唉嘆蜍蛙與志士的命運,生活在這個世上總是一片迷茫。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國家遭受恥辱的憤怒和憂慮之情。他認為國家的屈辱應該由忠臣來承受,而公家的后代卻沒有正視這一責任,心不在焉。作者感到痛心的是,他眼睜睜地看著文采絕盡的筆,象征著詩人無法再繼續創作傳世的詩篇,而又不知道有誰可以繼續弦音的綿延,即繼續傳頌忠臣的事跡和精神。盡管作者的精神狀態如今清晰明亮,但他對國家的屈辱和遺憾卻更加深刻。他對命運不公的感嘆表現在對蜍蛙和志士的比喻上,暗示了生活在這個世上的人們都面臨著迷茫和困惑。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痛楚和憂慮,通過對國家屈辱和時代變遷的描繪,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對忠臣精神的贊頌。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國家的恥辱與公家后代的漠視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作者對國家責任和家族傳統的思考。同時,詩人對文采絕盡的筆和斷弦的音的形象描繪,抒發了他對文化傳承中斷的憂慮和對繼承者的期待。最后,通過蜍蛙與志士的比喻,詩人表達了對命運的無奈和對處世之道的思考,呈現出一種對世事無常的頗具悲涼和感慨的情緒。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國家遭受屈辱和時代變遷的痛苦感受,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展示了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它既是對歷史時代的記錄,又是對忠臣精神的贊美,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意義。
“卻嗟蜍與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ù guān wén jiàn ān liú gōng wǎn shī sì shǒu
故觀文建安劉公挽詩四首
guó chǐ chén dāng sǐ, gōng jiā èr shì xīn.
國恥臣當死,公家二世心。
rěn kàn chuí jué bǐ, shuí xù duàn xián yīn.
忍看垂絕筆,誰續斷弦音。
jīng shuǎng jīn rú tiān, yì guān hèn gēng shēn.
精爽今如天,衣冠恨更深。
què jiē chú yǔ zhì, chǔ shì màn qīn xún.
卻嗟蜍與志,處世漫侵尋。
“卻嗟蜍與志”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