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莫可只隨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高低莫可只隨緣”全詩
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只隨緣。
冬冬鼓遠三行夜,隱隱平湖四接天。
枕底濤波蓬上雨,故將羈老到愁邊。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宿柴城》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柴城》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宿柴城
夜晚躺臥在柴城里,塵葉隨風煙飄散。
年紀已老,牙齒殘缺,但是頭頂的童年卻不記其年。
我不在乎社交應酬,自由自在地起身或躺下,
高處或低處都無所謂,隨遇而安,順從緣分的安排。
深夜里,遠處傳來三聲鼓點,此起彼伏,猶如行云流水。
湖面上隱隱約約地映照著四方天空。
枕頭下涌動著波濤,如同雨滴打在蓬上,
我這個流離失所的老人只能一直帶著愁緒漂泊邊緣。
這首詩詞以宿柴城為背景,通過描繪詩人的心境和感受,表達了對自由自在、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的追求。詩中的宿柴城是一個象征性的地方,代表了詩人內心的歸屬感和安定感。詩人在柴城里平靜地度過夜晚,不受外界的干擾,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
詩中的牙齒殘缺和頭頂的童年不記其年,表達了詩人年事已高,但內心依然保持著童心和無拘無束的態度。他不愿受到社交應酬的束縛,寧愿自由自在地生活,追求內心的寧靜。詩人對于地位和身份的高低并不在意,只順從緣分的安排,接受生活的起起落落。
詩中的夜晚鼓聲和平湖的映照,給人以寧靜和廣闊的感受。詩人的枕頭下涌動著波濤,象征著內心的波瀾和憂愁。他作為一個流離失所的老人,無法尋找到真正的歸宿,只能漂泊在邊緣,帶著愁緒度過余生。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內心世界的表達,傳達了詩人對自由、安寧和平靜生活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在世俗中的疏離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自然和人生的對比,詩人表達了一種超然物外、寧靜自在的生活態度,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高低莫可只隨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chái chéng
宿柴城
wò mái chén yè zǒu fēng yān, chǐ huō tóu tóng bù jì nián.
臥埋塵葉走風煙,齒豁頭童不記年。
qǐ dào bù gōng liáo yīng sú, gāo dī mò kě zhǐ suí yuán.
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只隨緣。
dōng dōng gǔ yuǎn sān xíng yè, yǐn yǐn píng hú sì jiē tiān.
冬冬鼓遠三行夜,隱隱平湖四接天。
zhěn dǐ tāo bō péng shàng yǔ, gù jiāng jī lǎo dào chóu biān.
枕底濤波蓬上雨,故將羈老到愁邊。
“高低莫可只隨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