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肯依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吾道肯依違”全詩
世情方汨沒,吾道肯依違。
萬葉迎風脫,孤云帶月歸。
獨憐高義在,猶肯問柴扉。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和賈明叔秋晚見懷》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賈明叔秋晚見懷》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詩,描繪了作者在陋巷中少有行跡,故友車馬稀的情景,表達了對世態炎涼的感嘆,同時堅守自己的信念不愿妥協。
詩詞中文譯文:
陋巷少行跡,
故人車馬稀。
世情方汨沒,
吾道肯依違。
萬葉迎風脫,
孤云帶月歸。
獨憐高義在,
猶肯問柴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作者和賈明叔在秋晚相遇為背景,通過描繪陋巷中少有行人,故友車馬稀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世道變遷的感慨。作者覺得世態已經污濁不堪,心中堅持的信念是否應該屈從于現實世界,表達了內心的掙扎和矛盾。
"萬葉迎風脫,孤云帶月歸"這兩句描述了秋風吹散了樹上的萬葉,孤云帶著明月歸來。這里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變化,與作者內心的感嘆形成對比,突顯了人事無常、時光易逝的主題。
最后兩句"獨憐高義在,猶肯問柴扉"表達了作者對高尚道義的珍視,盡管面臨種種考驗,作者仍然愿意堅守自己的信念,不愿違背初心。"問柴扉"可以理解為尋求堅守初心的理想之門,表明作者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執著。
整首詩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內心情感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遷的痛感以及對高尚道德的堅守,呈現出一種憂國憂民、堅守信念的主題。同時,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變化作為對比,突出了人事無常,時光易逝的情感,給人以深思。
“吾道肯依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jiǎ míng shū qiū wǎn jiàn huái
和賈明叔秋晚見懷
lòu xiàng shǎo xíng jī, gù rén chē mǎ xī.
陋巷少行跡,故人車馬稀。
shì qíng fāng mì méi, wú dào kěn yī wéi.
世情方汨沒,吾道肯依違。
wàn yè yíng fēng tuō, gū yún dài yuè guī.
萬葉迎風脫,孤云帶月歸。
dú lián gāo yì zài, yóu kěn wèn chái fēi.
獨憐高義在,猶肯問柴扉。
“吾道肯依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