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鴛瓦為仙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朱門鴛瓦為仙觀”全詩
朱門鴛瓦為仙觀,白領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樣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時浸發春泉里,猶夢紅樓簫管聲。
分類:
作者簡介(于鵠)
于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于鵠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是唐代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年老功成乞罷兵,
玉階匍匐進雙旌。
朱門鴛瓦為仙觀,
白領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樣髻,
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時浸發春泉里,
猶夢紅樓簫管聲。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送別唐朝一位名叫讓節(或中丞)的大夫歸山修道的場景。讓節已經年老,取得了豐功偉績,但他希望放棄兵權,回歸山林,追求修道的境界。在他離開的時候,玉階上擺放著雙旌,象征著他的身份和功勛。他所居住的朱門旁邊建有一座仙觀,屋頂瓦片上繪有鴛鴦圖案,令人聯想到仙境。讓節穿著白領狐裘,從帝都出發,離開了官方的塵囂。他的侍女們不再梳理官方的發髻,而是改為梳理道家的發式。他的蕃童們也改名為道家的名字。當他到達山泉邊,沐浴其中時,仿佛還會在夢中聽到紅樓中那悠揚的簫管聲。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唐代大夫讓節歸山修道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和追求道家境界的向往。詩中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展示了讓節離開官場、脫離塵囂的決心和態度。作者運用了形象鮮明的對比,將讓節的離開與道家修行的理念相結合,賦予了詩詞以寧靜、幽遠的意境。
詩中的玉階、雙旌、朱門等描寫了讓節作為一位功勛卓著的大夫的身份和地位,而仙觀、白領狐裘、道家發式等描寫則象征了他追求隱逸、超然的心境。通過這些描寫,詩詞展現了讓節離開世俗的欲望和追求內心寧靜的決心。最后的紅樓簫管聲則象征了他對純潔、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隱士生活的憧憬。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細致的描寫,勾勒出一個寧靜、幽遠的畫面。它傳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追求內心寧靜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士人對世俗榮華的疲倦與厭倦。這首詩詞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遠的主題,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精神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是唐代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詩意表達了一位名叫讓節(或中丞)的唐朝大夫年老功成,向朝廷辭行歸山修道的情景。
年老功成乞罷兵,
玉階匍匐進雙旌。
朱門鴛瓦為仙觀,
白領狐裘出帝城。
詩的開頭,表達了讓節已經年老而功業已就,他請求辭去軍職。他匍匐在玉階上,表示他對朝廷的恭敬。雙旌代表他的身份和功績。
朱門鴛瓦為仙觀,指的是讓節住的地方旁邊有一座仙觀,屋頂上的鴛鴦瓦片增添了仙境的氛圍。白領狐裘出帝城,意味著他穿著白領的狐裘,離開皇城,追求道家的生活。
侍女休梳官樣髻,
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時浸發春泉里,
猶夢紅樓簫管聲。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讓節離開官場后的變化。他的侍女不再梳理官樣的發髻,蕃童們也改名為道家的名字,這顯示了他們追求隱逸生活的決心。當讓節到達山泉邊,沐浴其中時,他仿佛還在夢中聽到紅樓中那悠揚的簫管聲。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讓節從官場歸山修道的情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他追求隱逸、超然的心境。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追求內心寧靜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士人對世俗榮華的疲倦與厭倦。整首詩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遠的主題,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精神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朱門鴛瓦為仙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táng dài fū ràng jié guī shān yī zuò sòng táng zhōng chéng rù dào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
nián lǎo gōng chéng qǐ bà bīng, yù jiē pú fú jìn shuāng jīng.
年老功成乞罷兵,玉階匍匐進雙旌。
zhū mén yuān wǎ wèi xiān guān,
朱門鴛瓦為仙觀,
bái lǐng hú qiú chū dì chéng.
白領狐裘出帝城。
shì nǚ xiū shū guān yàng jì, fān tóng xīn gǎi dào jiā míng.
侍女休梳官樣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dào shí jìn fā chūn quán lǐ, yóu mèng hóng lóu xiāo guǎn shēng.
到時浸發春泉里,猶夢紅樓簫管聲。
“朱門鴛瓦為仙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