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向人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月向人明”全詩
庭花當戶發,江月向人明。
鳥度清溪影,風回晚市聲。
夢中無好語,池草為誰生。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春夜》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春夜》是陳師道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宿鳥一枝足,爭林終夜鳴。
庭花當戶發,江月向人明。
鳥度清溪影,風回晚市聲。
夢中無好語,池草為誰生。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春夜的景象和人們的內心感受。詩人觀察到了宿鳥在樹林中歸巢的情景,它們在夜晚爭鳴不息。庭院里的花朵盛開,正好對著戶口,江上的明月也傾瀉著光輝。鳥兒飛過清澈的溪水,倒映出水中的影子,晚風吹拂著繁華的市集,傳來熱鬧的聲音。而詩人在夢中卻沒有什么好話可說,只有池塘里的草在無人問津地生長。
賞析:
《春夜》描繪了一個春天夜晚的景象,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靜謐而生動的畫面。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宿鳥與樹林、庭花與戶口、江月與人的對應描寫,凸顯了整個春夜的美好與活躍。宿鳥的鳴叫聲、庭院花朵的盛開和江上明月的明亮,都為夜晚增添了生機和活力。然而,詩末卻轉入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他在夢中感到無話可說,唯有池塘里的草依然茂盛地生長,暗示了人們對于真實情感的追求與詩人內心的孤寂。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春夜的美麗和活躍,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寂寥與思考。它表達了對于真實情感和交流的追求,以及人們在喧囂繁忙的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孤獨感。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將詩人的情感與自然景物巧妙地結合起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對生活和內心的思考。
“江月向人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yè
春夜
sù niǎo yī zhī zú, zhēng lín zhōng yè míng.
宿鳥一枝足,爭林終夜鳴。
tíng huā dàng hù fā, jiāng yuè xiàng rén míng.
庭花當戶發,江月向人明。
niǎo dù qīng xī yǐng, fēng huí wǎn shì shēng.
鳥度清溪影,風回晚市聲。
mèng zhōng wú hǎo yǔ, chí cǎo wèi shuí shēng.
夢中無好語,池草為誰生。
“江月向人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