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鷖能短鶴能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鳧鷖能短鶴能長”全詩
更欲從君談妙理,鳧鷖能短鶴能長。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次韻性都正北山逐涼》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性都正北山逐涼》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詩詞,描寫了海風吹雨過梅黃、叢竹留陰借晚涼的景象。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海風吹雨過梅黃,
叢竹留陰借晚涼。
更欲從君談妙理,
鳧鷖能短鶴能長。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日的景象。梅黃的花朵在海風吹雨中搖曳,叢竹在晚涼中散發出清涼的陰影。詩人希望能與朋友一起聊天,交流心靈的奧妙。鳧鷖和鶴分別象征了短暫和長久的存在。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秋日的景象,通過描寫梅黃的花朵、海風吹雨以及叢竹的陰涼,營造出清新宜人的氛圍。詩人希望能與朋友一同談論妙理,這顯示了他對于心靈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向往。最后的鳧鷖和鶴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短暫和長久存在的思考,可能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微妙的比喻和意象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給人以清新、深遠的感受。
“鳧鷖能短鶴能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xìng dōu zhèng běi shān zhú liáng
次韻性都正北山逐涼
hǎi fēng chuī yǔ guò méi huáng, cóng zhú liú yīn jiè wǎn liáng.
海風吹雨過梅黃,叢竹留陰借晚涼。
gèng yù cóng jūn tán miào lǐ, fú yī néng duǎn hè néng zhǎng.
更欲從君談妙理,鳧鷖能短鶴能長。
“鳧鷖能短鶴能長”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