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應羊叔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應羊叔子”全詩
人聲隱林杪,僧舍遶云根。
頓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
只應羊叔子,名字與山存。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游鵲山院》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鵲山院》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陳師道。下面我將為您提供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積石橫成嶺,行楊密映門。
人聲隱林杪,僧舍遶云根。
頓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
只應羊叔子,名字與山存。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游走在鵲山院中的景象。院內有一道由堆積的石頭組成的小山嶺,兩旁有茂密的楊樹,形成了一道綠蔭。人聲在林間隱約傳來,僧舍環繞在云霧之間。當作者頓悟塵緣的束縛已盡時,才真正認識到佛教的尊貴。只有羊叔子才能真正理解這座山的名字和存在。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表達了作者對佛教教義的領悟和對羊叔子的贊美。詩中的積石橫成嶺、行楊密映門,以及人聲隱林杪、僧舍遶云根等描寫,展現了鵲山院的寧靜與祥和,以及佛教修行之地的氛圍。作者通過頓攝塵緣盡來表達自己對世俗紛擾的超越,進而領悟到佛教教義的尊貴和重要性。最后,作者以羊叔子為例,表達了只有真正理解佛教教義的人才能領悟到山的真正含義和存在的價值。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出自然景觀和人文情境,通過景物的描寫和作者的感悟,傳達了對佛教教義的追求和理解。整首詩意境清幽,意蘊深遠,給人以寧靜和思索的感覺,展示了宋代文人對自然與人文的獨特感悟和對佛教信仰的追求。
“只應羊叔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què shān yuàn
游鵲山院
jī shí héng chéng lǐng, xíng yáng mì yìng mén.
積石橫成嶺,行楊密映門。
rén shēng yǐn lín miǎo, sēng shè rào yún gēn.
人聲隱林杪,僧舍遶云根。
dùn shè chén yuán jǐn, fāng zhī xiàng jiào zūn.
頓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
zhǐ yīng yáng shū zǐ, míng zì yǔ shān cún.
只應羊叔子,名字與山存。
“只應羊叔子”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