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非雞與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爾非雞與鶩”全詩
漢徹方秦政,何乃悮至斯。
爾非雞與鶩,出處當慎時。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鳳凰臺》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鳳凰臺》是宋代文學家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鳳凰臺為主題,通過描寫鳳凰的儀態和歷史背景,表達了對時代政治的思考和反思。
詩詞的中文譯文:
朝代榮耀九成奏舜韶,
鳳凰的儀態仍然古樸典雅。
漢代政治影響延續至秦朝,
我們為何陷入如此困境而不自覺?
你們不是雞與鶩,
出處與時機需謹慎。
詩意和賞析:
《鳳凰臺》通過鳳凰臺這一象征性的意象,隱喻了時代政治的不同方面。首先,詩中提到了舜韶,暗示著輝煌的朝代,鳳凰則代表著帝國的統治者。鳳凰的儀態古樸典雅,體現了統治者應有的威嚴和莊重。
然而,詩中也表達了對時代政治的反思。作者提到漢代政治的影響延續至秦朝,暗示了政治的連續性和循環性。而"何乃悮至斯"一句,則表達了對時代局勢的困惑和不滿。詩人認為,時代的變遷和政治的衰敗是因為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缺乏謹慎和明智的決策。
最后兩句"爾非雞與鶩,出處當慎時"則是對時代政治的寄望和警示。詩人通過對雞與鶩的對比,暗示了統治者應當具備的品質。雞是溫順而穩重的象征,而鶩則代表冒進和魯莽。詩人呼吁統治者們要謹慎選擇自己的行為和出處,以期望能夠帶來更好的時代。
總的來說,《鳳凰臺》通過對鳳凰臺和鳳凰的描寫,寓意了對時代政治的思考和反思。詩人希望統治者們能夠慎重行事,以期望帶來更好的時代。這首詩詞以其深遠的意義和思想內涵,成為了宋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爾非雞與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huáng tái
鳳凰臺
shùn sháo zòu jiǔ chéng, fèng huáng gù lái yí.
舜韶奏九成,鳳凰故來儀。
hàn chè fāng qín zhèng, hé nǎi wù zhì sī.
漢徹方秦政,何乃悮至斯。
ěr fēi jī yǔ wù, chū chù dāng shèn shí.
爾非雞與鶩,出處當慎時。
“爾非雞與鶩”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