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事陽和到頂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底事陽和到頂遲”全詩
暑氣已交五六月,云中初見兩三枝。
可憐下土炎蒸日,卻是青霄爛漫時,第有榮心莫嗟晚,物情先盛復先衰。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嵩頂六月芍藥初發》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嵩頂六月芍藥初發》是宋代詩人李廌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誰說天地沒有私心,
只是陽光到頂較晚。
炎熱已經交替了五六個月,
云中初見兩三朵花枝。
可憐下方土地被炎熱蒸煮,
而青天卻綻放著絢爛的花朵。
沒有榮耀感不要抱怨晚來,
自然界的事物先盛后衰。
詩意和賞析:
《嵩頂六月芍藥初發》這首詩描繪了夏季的景象,以芍藥花的初開為主題,表達了自然界事物生長盛衰的規律以及人生的哲理。
詩的開頭談及天地是否有私心,意指自然界的運行是否有偏愛或偏心之處。接著,詩人以嵩山山頂的陽光到達較晚為例,暗示了事物的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不會完全公平。
接下來,詩人表現了夏季的特點,暑氣交替已經持續了五六個月,這里以夏季的高溫和炎熱來代指。詩中的“云中初見兩三枝”指的是在云霧中初次看到幾朵芍藥花的花枝。這種景象在高山上的嵩頂尤為明顯,給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覺。
在下方的土地上,由于受到炎熱的蒸騰,顯得干燥和艱苦。而在高高的青天上,卻是花朵綻放、繁盛的時刻。這種對比揭示了事物生長的不均衡和盛衰的規律。詩中的“青霄爛漫時”形象地描繪了花朵的絢爛盛開,給人以美好的感受。
最后,詩人在結尾提到榮耀感的問題。他表示不要抱怨晚來的榮耀,因為事物的興盛和衰敗都有其既定的規律。物質世界中的事物都經歷興盛和衰退的過程,人生也是如此。詩人以芍藥花的初開來寄托自己的感慨,暗示人生的價值和榮耀不應只看重結果,而是要理解其中的過程與規律。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芍藥花的初開、炎熱的夏季景象,以及對盛衰規律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事物生長和人生的深刻體悟,展示了他對生命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底事陽和到頂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ōng dǐng liù yuè sháo yào chū fā
嵩頂六月芍藥初發
shuí yán tiān dì yī wú sī, dǐ shì yáng hé dào dǐng chí.
誰言天地一無私,底事陽和到頂遲。
shǔ qì yǐ jiāo wǔ liù yuè, yún zhōng chū jiàn liǎng sān zhī.
暑氣已交五六月,云中初見兩三枝。
kě lián xià tǔ yán zhēng rì, què shì qīng xiāo làn màn shí,
可憐下土炎蒸日,卻是青霄爛漫時,
dì yǒu róng xīn mò jiē wǎn, wù qíng xiān shèng fù xiān shuāi.
第有榮心莫嗟晚,物情先盛復先衰。
“底事陽和到頂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