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既飽思行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苜蓿既飽思行山”全詩
誰知八幅分向背,恍如百里隨躋攀。
云煙蒙蒙心共遠,草樹陰陰日將晚。
一聲幽鳥隔前溪,萬古回春來疊巘。
涼風彷佛飛清霜,奉身九折思王陽。
嗟我胡為不自愛,逐物顛倒輕余光。
瓜籬活計知何日,相對無言搔短發。
芒鞋竹杖請自在,皎皎吾身真匪石。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壁間所掛山水圖》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壁間所掛山水圖》是宋代李廌的一首詩詞。詩人以壁間掛著的山水圖為背景,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自身衰老的感慨,以及對自然景致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詩詞通過描寫壁畫中的山水圖,將詩人自身的心境與自然景色相結合,展現了一種離愁別緒和對遠方山水的向往。詩中提到了老驥無能的形象,象征著詩人年事已高,無法再去追求山水之行。然而,詩人的思緒卻依然飄游在山水之間,想象著遠方的景色。八幅山水圖被分為前后兩部分,仿佛百里之行,通過描繪云煙蒙蒙、草樹陰陰的景象,表達了時光的流逝和夕陽西下的感嘆。
詩中還出現了一聲幽鳥隔前溪的描寫,這是一種孤寂和寂靜的意象,使得詩中的景物更具凄美和感傷。最后兩句“萬古回春來疊巘,涼風彷佛飛清霜”則表達了對春天的期盼和對生命的希望,同時也描繪了一種清新涼爽的氛圍。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抒發自己對時光流轉和歲月無情的感慨,表達了對遠方山水的思念和對生命的渴望。詩人在壁間所掛的山水圖中找到了心靈的寄托,同時也反思了自己的功利與虛浮。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詩詞表達了一種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對內心世界的探索。
這首詩詞在描寫山水的同時,也借景抒懷,通過自然景色的變化和對逝去時光的感慨,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命運和人生境遇的反思。整體氛圍清幽凄美,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展示了李廌獨特的情感和意境。
“苜蓿既飽思行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ì jiān suǒ guà shān shuǐ tú
壁間所掛山水圖
lǎo jì wú néng kōng zài xián, mù xu jì bǎo sī xíng shān.
老驥無能空在閑,苜蓿既飽思行山。
shéi zhī bā fú fēn xiàng bèi, huǎng rú bǎi lǐ suí jī pān.
誰知八幅分向背,恍如百里隨躋攀。
yún yān méng méng xīn gòng yuǎn, cǎo shù yīn yīn rì jiāng wǎn.
云煙蒙蒙心共遠,草樹陰陰日將晚。
yī shēng yōu niǎo gé qián xī, wàn gǔ huí chūn lái dié yǎn.
一聲幽鳥隔前溪,萬古回春來疊巘。
liáng fēng fǎng fú fēi qīng shuāng, fèng shēn jiǔ zhé sī wáng yáng.
涼風彷佛飛清霜,奉身九折思王陽。
jiē wǒ hú wéi bù zì ài, zhú wù diān dǎo qīng yú guāng.
嗟我胡為不自愛,逐物顛倒輕余光。
guā lí huó jì zhī hé rì, xiāng duì wú yán sāo duǎn fā.
瓜籬活計知何日,相對無言搔短發。
máng xié zhú zhàng qǐng zì zài, jiǎo jiǎo wú shēn zhēn fěi shí.
芒鞋竹杖請自在,皎皎吾身真匪石。
“苜蓿既飽思行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