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孀婦歸鄉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孀婦歸鄉里”全詩
痛心曾受業,追服恨無親。
孀婦歸鄉里,書齋屬四鄰。
不知經亂后,奠祭有何人。
分類:
作者簡介(于鵠)
于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哭劉夫子》于鵠 翻譯、賞析和詩意
《哭劉夫子》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為于鵠。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近問南州客,云亡已數春。
痛心曾受業,追服恨無親。
孀婦歸鄉里,書齋屬四鄰。
不知經亂后,奠祭有何人。
詩意:
這首詩詞是作者于鵠哭悼劉夫子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一位離鄉客居南州的人,他離世已有數年。詩人深感痛心,曾與劉夫子共同學習,如今只能追憶并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劉夫子的妻子成為孀婦后回到了家鄉,她的書齋成為四鄰的共同財產。然而,詩人并不知道在這次亂世之后,還有誰會為劉夫子舉行祭奠。
賞析:
《哭劉夫子》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劉夫子逝去的悼念之情。整首詩以描寫事實為主,沒有過多修飾,使得詩意更加直接而深刻。
詩中的南州客是離鄉的人,他的離世已有數年,這種時間的流逝使詩人感到云亡已數春,表達了對逝者的思念之情。詩中提到詩人曾與劉夫子共同學習,痛心曾受業,這顯示出詩人與劉夫子之間的師生情誼,以及對他所受教育的珍視。
詩中也描繪了劉夫子的妻子成為孀婦后回到家鄉,她的書齋成為四鄰的共同財產。這種情景表達了離世者留下的財產和記憶被其他人共同分享,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暫和人事的更迭。
然而,詩人在最后一句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和疑惑:不知道在這場亂世之后,還有誰會為劉夫子舉行祭奠。這句話揭示了戰亂中人們的離散和遺忘,以及對逝者的緬懷可能會被歲月沖淡甚至遺忘的現實。
整首詩通過簡短的文字,展現了作者對逝去的劉夫子的深深懷念和對生命短暫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亂世中人事的變遷和記憶的模糊。
“孀婦歸鄉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ū liú fū zǐ
哭劉夫子
jìn wèn nán zhōu kè, yún wáng yǐ shù chūn.
近問南州客,云亡已數春。
tòng xīn céng shòu yè, zhuī fú hèn wú qīn.
痛心曾受業,追服恨無親。
shuāng fù guī xiāng lǐ, shū zhāi shǔ sì lín.
孀婦歸鄉里,書齋屬四鄰。
bù zhī jīng luàn hòu, diàn jì yǒu hé rén.
不知經亂后,奠祭有何人。
“孀婦歸鄉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